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把网络文学推向学术前沿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定家 参加讨论
近十年来,欧阳友权和他领导的学术团队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上千万字的学术成果。其中《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本体论》《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等重要著作,为中国网络文学学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欧阳友权所主编的 “网络文学教授论丛”(以下简称“教授论丛”)、“文艺学前沿丛书”、《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文学概论》等是当代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要学术文献之一。
    现在,欧阳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又一次重炮出击,以生气勃勃的强大学术阵容,隆重推出了六卷本的《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以下简称“新视野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据了解,这套丛书是欧阳友权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内第一个“网络文学研究基地”规划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他所主持的教育部“985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子课题成果之一。丛书包括以下六部著作:杨雨的《网络诗歌论》,苏晓芳的《网络小说论》,蓝爱国的《网络恶搞文化》,欧阳文风、王晓生的《博客文学论》,李星辉的《网络文学语言论》,以及柏定国的《网络传播与文学》。从中南大学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看,这套“新视野丛书”的学术定位更为切近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现实,选题标准具有更鲜明的学院派色彩,学科建构意识相当明确。在新兴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学术范式的确立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其中关于“恶搞”与“博客”的论著,堪称“破冰”之作。
    在此之前,欧阳友权和他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出版的《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是国内第一部网络文学研究方面的专门著作;“网络文学教授论丛”中的《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是欧阳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可以说是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代表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欧阳友权就已开始潜心钻研“文学创造本体论”,聚数十年研磨典宪的涵浸功夫,以“鹁鸽自吮创伤的真诚”和春蚕吐丝般的激情营构了这部心血之作。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本体论》就如同一块标志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业已踏上学理化征途的基石,它使众说纷纭的网络文学研究作为新兴分支学科无可争辩地进入了当代文论的前沿阵地,该著构架之宏阔,立意之高远,运思之绵密,表述之精当、学理之纯厚,皆为同期同类著述所不及,特别是其饱蘸浓郁诗意的哲理化笔触,“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成就了一种高科技语境下独具人文魅力的艺术哲学风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文学本体论》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将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提升到了诗学与美学的高度,堪称是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领域里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是一部探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文艺学基础理论变迁的学术专著,它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双重背景上,揭示了数字化技术对我国文艺学的深刻影响及其所涉猎的理论问题,是对数字化媒介时代文艺理论观念转型和学理变迁的一种原创性学术探索和理论构建。该著获得中国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这无异于为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研究赢得了一份主流文坛准许入内的身份证书。
    “新视野丛书”作为对网络文学研究基地既有成果的深化与拓展,它的问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好评如潮的“教授论丛”。专家们认为,“教授论丛”是网络文学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自己的存在(黄鸣奋);给发展中的网络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定位和学理构建(敏泽);使喧嚣混沌的网络文学走出了原生态的地平线,得到了学理性的观照、梳理和规范,开启了21世纪网络新文学的理论大系(王德胜);堪称学术界网络文学研究的一次阵容严整的集体亮相,体现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理性自觉,其冷静平和的理性审视和规范缜密的学理考辨,使它卓具学术价值和建设性作用(何志钧)。志在超越“教授论丛”的“新视野丛书”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有所超越?它们能否承担得起更为激动人心的评价?
    按照丛书主编的说法,丛书明显地体现出了对“建设性的学术立场和基础学理的致思维度”的自觉与自信。丛书作者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坚持不懈地为网络文学研究“清理道路,拓展空间,凝聚学力,添加资源”,在网络文学生存与发展所提出的现实论题上关注于学理化与本体性研究。“新视野丛书”的成功出版,标志着中南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学术团队已告别了小心翼翼地“试着说”的探索阶段,而进入了一个底气十足地“领着说”的主讲时期。
    这套丛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力挺“人文襟抱”的鲜明学术立场。“满怀对社稷民生的忧患之心、恻隐之意、关爱之情,胸怀‘民胞物与’,体察现实问题,心忧而志远、气和而仁民,立志要让‘平理若衡’的学术之思有补于‘世道人生’。”为此,作者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技术祛魅与文学性坚守”命题,对那些把“艺术的技术性”问题当成“技术的艺术化”研究,或把“人文中的科技”变成“科技化的人文”的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丛书作者在坚守意义赋予和价值判断的同时,力避将人文学术作成技术分析和概念游戏的风习。他们坚信,人文性才是网络文学研究的“持论前提和理论圭臬”。
    原载:《文艺报》2008-5-6
    
    原载:《文艺报》2008-5-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