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排斥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熙涵 参加讨论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排斥
    由北京弘文馆策划,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收获》五十年精选系列”昨(21日)在沪首发,在同时举行的《收获》50年纪念座谈会上,杂志现任的执行主编肖元敏直言,“我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个概念,《收获》是从来不排斥年轻人的,80后也好,90后也好,因为网络文学跟传统文学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比如张悦然、安妮宝贝,她们都是很走红的写手,但她们的作品还都曾在《收获》发表。”肖元敏进而表示,《收获》不是把年龄作为判断稿件的标准,比如《收获》曾拿一个叫狄安的年轻人的处女作《姐姐的丛林》做主打,这个作者当时只有18岁,此人当年参加《萌芽》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时初选就出局了,然而《收获》的编辑钟红明发现了这个作者。所以作者年龄在《收获》这里完全不是问题。《收获》的办刊宗旨50年来一直没有变,就是积极地扶持年轻作者。至于说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谁更主流,这应该让时间来替我们作结论。
    作者信任杂志非常重要
    
  早在1957年7月,巴金和靳以就在上海创办了《收获》杂志,到1979年以前,它一直是新中国唯一的大型纯文学期刊,它发表的作品,诸如《创业史》(柳青)、《茶馆》(老舍)、《山乡巨变》(周立波)、《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上海的早晨》(周而复)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一条永动机般的链条。“《收获》五十年精选系列”,尽可能选择那些既影响过时代,又不受时代的局限,具有某种超越性的作品。“50年”这一时间界定,已不再把它视为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是对中国文学半个多世纪的艰辛而漫长的旅程作出的精确概括。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说,“我想我是在新文学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作者,现在回想起来假如我给《收获》的第一篇稿子被退稿的话,我现在可能不会这么自信。到目前为止,我写了新小说以后,第一个考虑仍然是给《收获》,因为一个作者想把作品交给一个信任的杂志是非常重要的。”
    陈村在谈到跟《收获》的关系时表示,《收获》的编辑不像有些刊物的编辑,既看别人的创作又自己搞创作,《收获》的编辑不是这样,他们是以看错别字为荣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作者愿意把自己好的作品给他们的重要原因。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要卖的,有时候也会蒙一下人,有时候我觉得写得好的东西被人退回来,有时候不好的东西给人家,人家却说好。这种情况在《收获》那里是做不到的。据说《收获》也退全国著名大作家的稿,全国那么多作家,《收获》只有一本,它不像论坛是无限的。这么多年,《收获》坚持着一种品位,这种品位不能说是保守的,因为它从来不拒绝我们所谓那些新潮的东西,像安妮宝贝的作品。陈村觉得,像余华那样的作家,一样是从文学青年成长为热爱写作的作家,他们愿意跟一个好刊物保有一种朋友般亲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并不是保证不退稿,这在当代是非常少见的。
    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文学标准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家、作家张生说,现在出版了很多关于“文学史”的书,但总觉得《收获》记录的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史。《收获》50年以来发表的作品,除了有一个艺术标准在里面,还强调了一种思想性。如果我们把《收获》50年的杂志看一遍,就会客观了解到中国当代文学的道路,并且会养成比较好的趣味,这是很多杂志无法完成的。《收获》为目前多元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文学的标准。
    原载:《文汇报》2009-06-22
    
    原载:《文汇报》2009-06-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