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的《南方文坛》推出一组批评文章,对走过十年的中国网络文学进行客观分析和深入剖析—— 去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走过十年历程。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学,正如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所说,“这个一度连‘正名’都困难的‘野路子’文学,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社会的文化视野,步入了时代文学的殿堂。” 而主流文坛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和接纳,也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尽管引发出种种争议,但互补与日渐融合却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11月,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中文在线联合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集中了《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等20余家文学名刊的资深编辑参与审读和评点。目前初审已结束,将于5月底最终推出十部网络文学佳作。《长篇小说选刊》将在今年8月出版“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专号”,既是对盘点成果进行总结,也是向国庆60周年献礼。 十年,网络文学从当初的“自生自灭”到今天成长为不可小觑的文学力量,它对当代文坛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超出其文学本身的意义。纵观网络文学发展,“筚路蓝缕的征途也面临一些需要跨越的沟壑”,在“网络文学十年盘点”过程中,不少人也发出“十年写作越写越水”的感慨。 今年第三期的《南方文坛》推出一组有关网络文学的批评文章,对其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和深入剖析。网络文学,也需要“调适自己前行的路标,以便用业绩和品质历史地证明自己”。 当“超功利”遭遇商业资本 “网络文学正日渐丧失它的初衷,变得急功近利。”对网络文学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王颖表示了她的担忧。 在她看来,如今的网络文学,在商业化的不断腐蚀下,成了写手、网站、投资商合谋的掘金场。网民、驻站作家、网站、出版机构之间,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有市场潜力的作品被强力追捧,其商业价值被榨取到最大化。大部分网络写手如今已不屑谈文学理想,更多是想着如何借网络写作挣大钱。文学网站也在有意地引导着这种倾向。在文学网站的运作下,网络文学变得如同娱乐圈一般,“造星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这与最初的网络文学网站,比如榕树下等所追求的超功利的文学理想已不可同日而语。 而在欧阳友权看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艺术与商业资本接轨、磨合的过程。“人们常常用‘超功利’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网络文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他认为,网络写手“不求功名”是受实力和网络机制所限。“文学网站是由文化产业资本掌控的,没有幕后的金融资本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网站是玩不下去的。”最初的文学网站之所以无以为继,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大都是丧失市场和资本的支持所致。 但“文学与市场如何兼得”是传统媒体一直没能解决、而网络媒体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文学网站首先碰到的便是“艺术正向”与“市场焦虑”的悖论——艺术的价值律令是一维的,它要求任何一种艺术生产都必须追求人文审美的终极目标;而媒体的市场化运作也是一维的,它永远需要运用市场价值规律的经济杠杆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然而,“鱼和熊掌”的居一之选不仅成为文学之困,也是文学网站之惑。当文化资本的市场逻辑与文学创作的价值理性出现落差的时候,究竟是把握“艺术正向”还是屈就“市场铁律”就成了一个让人焦虑的难题。 事实上这也是王颖的担忧所在。以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为例,她说,他们作品的前20万字的阅读是免费的,20万字之后,每千字收费两分,写手得分成。“至少要写20万字才能上架销售,网络写手们更像码字的工具,想尽办法拼命拉长作品,使得长篇小说几乎成了网络小说的唯一形态。而在所有的长篇小说里,类型化写作又占了主流。”“只有一种文学形式单一狂热的现象是不正常的。网络写手的类型化写作,更多源于作者追求写作的易操作性,和片面迎合读者的娱乐性、消费性的需求等。”而文学网站出于商业目的导向,束缚了网络文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文学越来越像有着既定模板的公文写作,必然折损文学本身的生命力和活力,文学性和创新性。 《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马季是“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初审编辑,他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已近十年。据他介绍,在盘点过程中,大家发现网络写作的“兑水”现象的确相当严重,近两年,文学网站的商业运作导致这一现象严重加剧。一两百万字的作品比比皆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作者,一般来讲很难驾御这样的篇幅,于是就大开“水闸”。在盘点的互动中,他们多次呼吁网络写作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有节制。 当数量对比质量 无可否认,网络文学开放的文学生产机制所形成的庞大的文学生产群体和日益膨胀的作品数量,让其足以确认自身的文学在场性。尽管“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发现,网络作家的身份定位发生了变化,网络作家的“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网络文学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使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直接与读者对话,创造了新的读写关系模式;网络文学作品中幻想、虚拟的成分急剧增加,对拓展人的精神领域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盘点中同时也发现,网络文学的“快餐化”倾向日益严重,无节制,写作技法粗陋。文学的娱乐性和休闲功能得到长足发展,而社会性和审美价值明显降低。 在很多人看来,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带给文学的更多的是数量的急剧膨胀而不是文学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如今网络文学虽然依旧红火热闹,但只要深入各论坛,放眼望去的却是一派浮躁之气。” 欧阳友权认为,文学的数字化生存并不就是艺术的胜利。网民的“艺术在线”一旦不是为了艺术的目标,纵使将文学纳入新媒介的丛林,它生长出来的也未必是艺术审美的果实。他说,对于那些懂技术却不懂艺术的“网虫”、“闪客”们来说,他们在网上“玩文学”,容易流于戏谑、粗疏和随意,把文学对人文审美的关注变成随心所欲心境下的“平庸崇拜”,创作常常成为“孤独化狂欢”的游戏。这种自由生产的文学机制有助于“民间文学力”的自由释放,但免不了会批量生产出“网际文化快餐”和“心情留言板”。我们随便打开一个文学网站都不难看到过眼云烟般的“准文学”抑或“非文学”。于是,“文学性”的技术化消解和文学非艺术化的出现就在所难免。 而这势必产生出另一个后果:写作的责任和良知、作家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意义链也就无根无依或无足轻重,文学的价值依凭和审美承担成了被遗忘的理念、被抛弃的信念或不合时宜的观念。 欧阳友权说,一旦网络写手在“玩文学”的自由心境中一味展现自我,此时的网络文学生产,全凭自律而没有了他律,写手无须为人民代言、为社会立心,也毋庸给予艺术的进步以积极进取的承诺,甚至不再秉持艺术传统的赓续和艺术规范的服膺。结果,文艺生产中应有的价值赋予、意义深度、审美创新和社会效果等艺术期待,均失去了合理的逻辑前提。于是,文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承担、人类的道德律令和心智原则,终于让位于个体欲望的无限表达,在线写作的修辞美学让位于意义剥蚀的感觉狂欢,失去约束的主体在虚拟的自由里失去的是现实的艺术自由,得到解放的个体最终得到的只能是消费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导致许多网络作品创作者淡化或者放弃了所应当担负的尊重历史、代言立心和艺术独创、张扬审美的责任。 当批评直面作品 针对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王颖说,网络文学的“虚胖浮夸”着实让人忧虑。但愈是如此,愈是需要给处在迷茫和成长中的网络文学以充分细致的引导和批评。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对其无法照搬传统的批评理论,亟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批评体系、原则和标准,这其中,需要理论批评界加大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和思考,亦需要网络文学自身建立起与之同步发展的批评事业。 欧阳友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当前网络文学批评的总体态势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首先,传统的文学批评家开始专注网络文坛,有过网络文学方面的评价文章,或者在文学批评中涉及到网络文学;其次,从单纯网络评论向传统的平面媒体和文学理论批评期刊转换;最后,网络文学批评从感性评价向理性分析转化。但不足也非常明显:总体水平不高,批评标准难以确立。 在马季看来,目前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是粗放型的,远没有形成学科体系。据他了解,现在一些大学已经开设“网络文学研究”的相关课题,但在网络文学现场,批评家的声音几乎听不到。“网络文学的批评体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它一定是在作家、批评家和读者的磨合中慢慢培育出来的,现在的问题是理论批评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不够,传统的批评话语一时又难以准确‘描述’网络文学的现状。”所以,他认为,建构网络文学批评系统必然有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目前仍然是用传统的审美标准介入,但充分考虑到网络写作的特征特性,将来有了理论积累后就会出现新的批评话语,然后新一代批评家才有可能在新学科的基础上搭建理论批评平台,实现创作与理论的同步发展,进而在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体系中建构起成熟的网络文学批评系统。 原载:《文学报》2009-05-14 原载:《文学报》2009-05-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