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诞生之初,它那来源广泛、身份各异的作者,那没有边界、不拘一格的话题,尤其是那通过声音、色彩、图片编织成的文本以及超级链接背后的网络世界所蕴含的无限可能,都引起了人们热切的向往和由衷的期待。当前,网络文学影响力之大令人刮目相看,除了文学网站这个主要阵地外,出版社、报纸、文学刊物乃至作协,也都向网络作者敞开了怀抱,这一方面显示出传统文学强大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考验着网络文学本身的独立性。面对拥有权威地位的传统文学界伸来的橄榄枝,网络文学能否保持自身独特的品格尤为关键。 能够获得纸媒体的认可,得到权威作家的首肯,取得跨界成功固然是好事,但“跨界”不是归顺,不同载体应有不同的特色。如今的网络文学虽然声势浩大,作品数量众多,日更新和浏览量均为天文数字,但它却并没有像最初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刷新阅读体验,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甚至连表达方式上的探索都没有得到张扬,反而趋向式微。人们曾经充满期待的网络文学概念现在再也不会引起争议,因为大多数人已经不再对它抱有幻想,而是顺从并认可了现有的状态。网络文学越来越像是“网络上的文学”,即将以往的文学作品生硬地从纸面搬到网上,以网络为传播渠道,以单纯页面为载体的文字作品。 虽然想要预测一种完全与传统不同的全新的表达模式并冠以“文学”之名并不切实,但媒介进步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必然的:竹帛雕版时代,珍贵的媒介资源多用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誊写在华丽织物上的文学作品是贵族的特权;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保存了大量诗文,但依然以短小精悍的体裁为主;日报出现后,需要具有一定长度和趣味的文学读物吸引读者持续关注,这为可供连载的长篇小说提供了机遇。网络媒体具备开放的界面、多元的表达方式和不断复制、广泛传播、聚合相似主题的能力,新的媒体需要与之匹配的新文学形式。 我们关注网络文学不仅仅因为它既成事实的“存在”。的确,如今网络上已出现铺天盖地的以“网络文学”为名的文本,并且这些文本已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但这不足以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到了繁荣的程度。网络文学之所以值得关注更主要的是这一伴随电子技术成长起来的新型文化门类带来的令人兴奋的预期。此领域至今固然尚未出现成熟的文本,但早期那些初现端倪的新异之处显然已经拓展了现代人的精神视阈。如孙健敏的《*程序》,看似一本程序说明书,可在小节处任意选择下一步走向。各个部分独立成篇,综合起来又构成有机整体。“黑可可”与“拉啦”曾在“网易·COM”频道进行“90分钟接龙”:二人同时在线,每人三两句话,在规定时间内接龙续写完成了《爱情是女人的江湖》。故事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注意情节的连贯和逻辑,既是合作又是较量,写作形式十分新鲜。还有一些游戏小说,写作过程中注重行动的可操作性和画面感,作品被设计成充满迷题和选择的游戏。它们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文本无限可能的认识,赋予人们参与的热情和自我抒发的快感,还使现代人在声光色凝聚成的电子语言的跨界、融合中触发了全新的灵感,扩展了无限的心智。可惜,这类实验作品实在太少,甚至在网络上都濒临消亡。尤其是当前忙于出书、参赛的网络作者们,争相向评委的喜好和适宜纸质出版的形式靠拢,更加忽略了发展和创新。 拥有网络媒体这个独特的发表领域,网络文学完全有机会更新阅读体验,产出不同以往的形式,在表达和传播方面超越传统。先不说声光色等无法比较的方面,网络和纸媒体作品在文字表达上就存在诸多不同。首先,网络作品语言应该简单明了。文字并不是电脑的惟一表达方式,也不是最吸引人的一种。通过电脑屏幕的阅读速度比较快,因此,网络文学语言需要有节奏感,适宜采用短句,只有中心意思明确,表达直白,便于给人形成深刻印象的词句才能赢得瞩目。其次,网络作品不宜引用典故,对于比较生僻的领域应有简短说明。如果作品中典故过多,理解方面具有难度,活跃的读者会通过链接查询背景资料和相关知识点,打断阅读过程;原本就不太感兴趣的那部分读者则很可能因此而中止阅读。再者网络与纸媒比起来,更适合传播而不是储存,用伊尼斯的观点,它是“偏向空间”而不是“偏向时间”的媒介,因此,衡量网络作品成功与否应看它是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网民自发的广泛传播。纸面作品的阅读速度较慢,语言追求精炼,书本的厚度也对其篇幅提出了限制。由于可以前后反复翻阅,纸面作品获得了咀嚼咂摸的机会,其中的多重含义会一一显露,所以要有层次感,文字含蓄,给人发挥想象的余地。与网络上广泛散布的帖子不同,诞生于纸媒的作品更追求隽永,传播的广泛与否并不是惟一的衡量标准,时间会使具有价值的作品显示出光芒。 网络和印刷媒体各有所长,不能说由图像、声音、文字共同编织成的网络作品就没有深度,也不能为了追求纸媒体塑造的深度而掩藏起网络的特性。高科技的发展不是让心灵枯竭,而是要揭示人类丰富的心灵世界中无限的可能。如果置媒介优势于不顾,失去自身独立的特性,网络文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也就难怪肖鹰声称:只有“网络写作”没有“网络文学”,所谓“网络文学”是“前文学”。 当前网络文学大赛众多,然而获奖作品比起我们在纸媒体上读到的内容来说,无非多了一个“网络”的前缀,这正是因为其奖项的评定多是由文学院系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专家、学者、作家评审的。新媒体的文学需要不断探索,展示自己区别于传统的所在。在这一方面,关注网络文学的研究者也应担负起责任,进行具有开创性的、独立的思考,指出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产物有别于以往文学形式的独立发展的价值和道路,而不是惰性地指责现状,以老一套标准去套向新的文本。 面对以导师姿态出现的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应有足够的自信独立行走,不要跟在传统文学背后亦步亦趋,向传统文学靠拢甚至依附。须知“网络文学”不是“网络上的文学”。十年前网络文学概念刚出现时,人们还积极讨论其特有的传播优势、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对传统创作、阅读经验的更新。如果十年红火的发展历程竟然使得网络文学的网络色彩消失殆尽,只剩下了“尚未在纸媒体上发表的文学”甚至“尚未达到纸媒体发表水平的文学”,那简直是网络与文学的双重悲剧。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对网络作品司空见惯,也不再分裂地看待所谓“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但是,不同媒介各有所长,评判标准也应因文而异。电影出现时曾被视为杂耍,如果它一味向戏剧靠拢,仅仅成为戏剧在银幕上的翻版,而没有发挥技术特长汇聚音响、配乐、灯光、蒙太奇、3D效果等各种手段,将“电”与“影”的神奇发挥到极致,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能深度揭示人类精神又震撼人类心灵的辉煌的艺术门类。纸媒体上的文学是严谨的、静态的,具有形式上的封闭与稳定,而电子媒介上的“文学”必将是立体的、动态的,具有丰富变化和无限延伸的可能。网络文学不等于网络上的文学,勇于区别以往的观念,积极探索自身的独特美学标准,使现有的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网络文学的价值所在。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