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是,博客已经成为了当下一种比较流行的新媒介。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卢麟说,截至2008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达到1亿个;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5000万,这意味着平均每26个中国人、每3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其中,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40%,近2000万人;活跃博客用户的有效博客空间数为3675万个。博客的兴起,以其不同于早期网络的诸多特点,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乃至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具体到文学而言,博客对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作主体、创作方式、存在方式、接受理念以及传播模式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借助于早期网络文学疏离传统文学的东风,正在进一步推动文学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转型。限于篇幅,本文着重探讨博客的兴起对文学创作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及其深层意义。 一 我们知道,博客是基于网络的一种传播平台,但博客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和早期网络传播相比较,它已经具有了自己独有的一些特点。第一,操作更加简易便捷。博客号称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所谓“零进入壁垒”主要是指它满足了“四零”条件,即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也就是说,博客在使用上几乎不需要任何技能,不需要注册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务器空间,不需要许多软件工具,不需要网页制作知识,其“傻瓜化”的文本数字平台,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方便。第二,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博客网站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博客写手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自由自在地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思想见解等,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充分地表达自己。但博客又不是个人日记,日记具有私密性,主要为自己而写,一般是不公开的;而博客则是挂在网络上,从理论上讲,对任何网民都是开放的,而且博客从本质上也希望有人来浏览点击,其公开性、开放性是非常鲜明的。第三,互动性。博客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互动性。博客一般都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因此,读者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去任意浏览别人的博客并且发表评论,而且一般都会得到作者和其他读者的回应。在博客里,读者和作者的这种交流互动是最直接、最平等的,不需要任何中介环节,也没有任何地位、等级之分,不管是谁在博客里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博客的交流互动,并不是如早期BBS论坛那样形形色色的人拥在一起泛泛而动。博客在本义上并不追求人数之众,而讲究的是小众相聚,同好相吸,意思也就是说,博客在原则上只向同好开放,其交流互动往往是兴趣相投的一些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它参与的人数不一定很多,但一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第四,游戏娱乐性。游戏娱乐是人的天性,尽管也有不少人把写作和阅读博客看作一件很严肃的事,但大多数人还是抱着一种游戏娱乐的心态进行博客写作和阅读的。目前,博客写作是没有任何稿酬的,博客写手之所以主动自愿地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思想感悟发布出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博客,并非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宣泄的快乐、交流的快感、自我的认同和对文化民主的享受。也正因为如此,一般的博客都特别强调可读性,强调突出兴趣点,强调语言的活泼灵动,强调思想的新颖性和原创性,强调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乐、FLASH、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装饰自己的博客空间,尽可能让读者也能够在这种游戏中获得一次语言和思想的狂欢。 二 博客的这些特点,使得博客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最新的媒介样式,在早期网络文学的基础上,继续对文学创作方式带来了一系列新变。 首先,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文学创作方式的普适性和自由度。我们知道,本原意义上的文学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它从理论上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只要你想写你就可以信手涂鸦。然而,由于长期的文字壁垒和话语垄断,文学之门一直对那些目不识丁、发表无门的普通大众是关闭着的,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少数所谓的社会精英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而已。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创作身份的藩篱,谁都可以上网写作和让写作上网;也拆卸了发表作品的门槛,谁都有权利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但严格地说,早期网络创作的普适性和自由度也是有限的:一,网络成了一个新的通道壁垒,网络写作要经过烦琐的注册登记,普通人上网大都是随意浏览,并没有参与到网络写作中去;二,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还要受制于网络管理员,要迎合于他的旨趣和要求。只有博客这一创作方式才真正实现了文学回归大众和自由创作的梦想——如前所述,博客彻底地拆解了原有的话语壁垒和通道壁垒,是一种完全傻瓜化的文本数字平台,只要稍具网络知识,谁都可以拥有这样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块空间里,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任意的表达自己,谁都管不了你;而且,由于博客具有娱乐的本质,真正意义上的博客写作并不以追求太多的点击率为目的,只是一种自我倾诉抑或自我呢喃,因此,博客能够最大程度地让所有的人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展现心灵的自由,回归真实的自我。 其次,进一步提升了交互式创作的程度和频度。应该说,交互性是网络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在网络写作中,读者已经不再是隐含的读者,而是与作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创作的互动体系,直接进入到文本的写作与修改中。但必须指出的是,与早期网络创作相比,博客创作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交流程度和频度更是空前的,因为博客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博客写作实际上是随写随评,随评随改,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智慧共享、集思广益式的“集体创作”的特色。博客创作的这一特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导致了读者对写作产生了某种干预性,一方面,使得博客作者已经不复是某一个固定的主体,而是一种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孤立的个体主体变为主体间的共在、对话、交往和“视界融合”,变为交互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在博客写作中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有的作家为了保持写作心态的相对纯净,关闭了评论功能;有的则在评论浪潮中惴惴不安,四处解释;而有的则是乐在其中,与读者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由于博客的写作者与评论者分处于明暗两个空间,评论者可以无所顾忌,甚至任意谩骂,这就无形中促使写作者必须时时认真考虑每一个字的社会影响。这样,貌似个人化写作的博客,其实已经预先“内置”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大众的情绪和理念。博客创作就像是在众人面前做专场,精彩与否,固然与写手自身的功力和素质有关,而观众捧场与否,互动做得怎么样,更是这个专场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此外,博客创作方式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可以随意进行修改。以前,在传统纸媒体上文章发表以后就相当于“泼出去的水”,白纸黑字,不可能再对它进行修改、润色,即使后来发现文章有问题并因此造成某些不好的影响也毫无办法。早期网络虽然为文学提供了较为随意的发表自由和空间,但是文章发表了,除了网编,作者也无法再对原稿进行修改(可以另发修改稿)。而博客则似乎要先进得多,博客既可以随意发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随意修改。在博客里写作不像传统文学创作那样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往往是面对电脑荧屏即兴创作,一气呵成,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事后经常要对先前的文章进行补订,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妥或者不雅,马上就可以进行订正,只要在编辑器里一修改,原始的文章便再也不复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博客作品发表以后,并不标志它已经完成了创作的全过程,而相反,这还仅仅是文本生成的开始,还需要在作者自己的自我完善和网友读者的参与互动中不断地进行推敲打磨。 三 博客给文学创作方式带来的这些新变,对整个文学发展来说,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从创作主体而言,进一步颠覆了传统文学创作的职业性和功利性,推动文学彻底地回归自由本性,文学话语权向底层和民间纵深迈进。不可否认,从事博客写作的不乏职业作家,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传统作家都架设了自己的博客,作家写博成了近几年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也不可否认,博客写手中亦有不少人怀有某种功利思想,希图通过博客猎取名声以捞取相应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进而捞取相应的货币资本。但是,在数以千万计的博客写手中,绝大部分都是文学创作的业余爱好者,都仅仅是把博客写作当作工作之余宣泄情绪、记录生活、交流感情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因为目前博客写作是没有稿酬的,一般的博客写手也不指望它能带来经济利益(当然,明星博客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博客的这种对文学创作职业性的否定和功利性的消解,无疑是在早期网络文学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推动文学回归自由本性,没有了作为职业作家的专业要求,也没有了传统的想通过文学创作一举成名获得晋升的功利追求,博客成为了一种物质牵绊相对较少的最纯粹的写作方式,创作主体能够自由地舒展身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另一方面,比较彻底地推动文学话语权向底层和民间回归,博客创作方式的“傻瓜”化,写手的草根化,使得社会弱势群体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文学表达和接受的机会,也使得真正属于民众和底层的声音能够被传递出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成为了底层民众心声的真诚书写。 从文本形式而言,革命性地改变了文学的存在形态,使得文学文本成为了一种开放的变动不居的“活性文本”。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博客文本是一个互动的文本;其二,博客文本是一个可以随时修改的文本;其三,博客文本是一种超链接文本——博客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超链接,一个文本可以不断地向网络中的其他文本跳转,它绝不如传统版面那样,是一个死的物理的有限的空间。博客文本的活性流动性,使得真正的博客作品只能存活在网络上。近几年,出现了所谓“博客书”(英文为“blook”,是由blog和book两词杂糅的新词,中文译为博客书)的文本形式,也就是把电子博客文本用纸质媒介出版。比如日本的《插翅高飞》、美国的《华盛顿宝贝》、我国的《病忘书》、《特别内向》、《飞廉村庄》等。这种摆脱了网络“控制”的博客书就很难再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客作品了。因为博客出版了,大家就再也不能像在网络上那样随意的发表评论、参与互动了,作者也不能在有灵感的时候对其进行再加工和完善了,博客文本的很多特点和优势也都荡然无存了。博客书的出现,我们觉得是博客写手希望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可、得到相应报酬的一种情非得已的选择,而不能代表未来文学存在的方向,从文学交流而言,进一步拉近抑或模糊了文学写作者与欣赏者的距离或界限,营造了一种创作与欣赏交流互动的文学新境界。如前所述,在博客创作中,作者与读者交流互动的程度和频度都是空前的,而且不需要任何中介,是最直接、最平等的,创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几乎模糊了彼此的界限,共同构成了一种主体间性。现在,许多传统作家在走下所谓的神坛后,又在博客世界里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他们不但拥有了巨大的读者群体,而且还能够毫无遮拦地与读者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地探讨文学,能够随时倾听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反应和评论,这其中既有肯定的评价,更有平时听不到的尖锐的批评,作家们与广大读者一起开放互动、其乐融融。比如余华,余华是开博最早的作家之一,他从事博客创作感触最深的是可以在博客里和网友进行直接的交流。余华博客的点击率特别高,为了及时回答网友们的热情反馈,他甚至在博客上专门开辟了一个栏目:《互动:对网友说》,从网友们的讨论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单独作答。余华说:“通过新浪这个平台,和读者有一些直接的交流,这对一个作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是感性的,读者也是感性的,我想把它做成一个精神上的博客。”(引自余华博客)余华的这种理想,可以说是当下很多作家的一种追求。这种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将成为未来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内驱力。 要之,我们认为,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博客的发展尚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尽管我们还不能完全断定它的方向,预料它的前途,但其对文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已初现端倪。博客的出现,它借助于最新的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文学创作方式等多方面都给文学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在早期网络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文学艺术去完成一次历史性的转型。 原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 原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