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网络文学精品化如何可能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朱寿兴 参加讨论

    在《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见《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一文中,笔者提出:如同语言不仅仅意味着表达,同时也意味着交流一样,文学决不仅仅意味着表达,同时也意味着交流。因此,文学网站的基本功能,决不仅仅限于为众多的非专业写作者以及专业写作者提供一个自由发表作品的平台,而且也应以如何使创作者、欣赏者以及批评者等众多参与者形成卓有成效的语言交流、审美交流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为基本目的。如此,文学网站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在持续地“海纳百川”的同时持续地进行“精品化”的工作。在本文中,笔者将对网络文学精品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网络文学精品化因何必要
    (一)网络文学精品化是弘扬文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关于什么是文学精神,有好多种说法。钱谷融先生指出:“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正确的立意和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1]他认为,托尔斯泰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只是一般的情绪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的活动,鲁迅在其早年提出的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在五四时期指出的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都是揭示文学精神的说法。因而钱谷融先生又指出,文学艺术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也就是说,文学艺术的基本精神就是一切为了解放人、提高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亦即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同样的情感”[1]。
    根据钱谷融的说法,我们可以对文学精神作出这样的界定:文学精神就是显现或渗透于文学创作中的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中的一切为了解放人、提高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亦即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同样的情感”。简言之,文学精神就是体现论网络文学精品化如何可能①所谓“足够多”,当然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说法,相对于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网络文学公共空间来说,其具体内涵是有所不同的。于文学作品中的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的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同样的情感”。笔者赞同钱先生的说法,觉得这样的界定是恰当的。
    显然,不管网络文学在形式上与传统的纸质文学有什么不同,但在体现文学精神方面必须是一致的。因此,如同对纸质文学创作一样,对网络文学提出力避粗俗、媚俗、低俗、庸俗的要求,理所当然而又势在必行。
    (二)网络文学精品化是繁荣网络文学的必由之路
    衡量文学繁荣的标准不仅仅有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有量方面的要求,对网络文学来说也是这样。然而,量方面的要求的实质意义就在于更好地达到“百花齐放”的目的,而“百花齐放”已本然地内含着质方面的要求。因而,量方面的要求既是和质方面的要求相辅相成的,同时,量的保持乃至增加又必须以质的要求来引导和规范。对网络文学来说,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只要是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可以上网的人都可以成为这样或那样的文学写作者,发表作品的门槛大大降低,这就意味着网络文学作品能够以数倍、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于纸质文学作品的数量出现和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连篇而来而伴随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就谈不上网络文学已进入了繁荣的状态,这一点也说明了网络文学精品化理所应当、势在必行。
    不可否认,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文学网站不对其要发表的作品以某种标准进行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这未必不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精品化的始端或基础。然而,问题在于,不同网站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不仅参差不齐甚至相差甚远,由此造成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不仅不会减少或削弱,反而会变本加厉。长此以往,网络文学的繁荣就始终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
    (三)网络文学精品化是建构网络文学公共空间的基本保证
    所谓网络公共空间,就是具有公共性的网络空间。网络文学公共空间则是因网络文学而形成的具有公共性的网络空间,或者说,是由具有公共性的网络文学所促成和推动的网络公共空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公共性的存在及其程度。
    何为公共性和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从公共行政与哲学等角度来看,公共性有如下六方面的含义: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指政府组织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活动。2.作为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指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和公共服务的精神。3.作为一种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指管理目的的公益性,强调为公众服务和公众的参与,体现公民的意志。4.作为一种价值基础的公共性,指政府的组织机构、行为方式、运行机制、政策规范等无条件地体现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5.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指新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社会公平、可靠的代表性、对公众的响应、公民和公务员的广泛参与和社会责任感。6.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指“贯彻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立法”,使“公共性成为国家机构本身的组织原则”(哈贝马斯语)。[2]
    在笔者看来,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主要是在上述第2、第3、第6方面的意义上说的,第1、第4、第5方面的内容,只是对网络公共空间的持存和拓展起着保障或支持的意义。要而言之,包括网络文学公共空间在内的所有网络公共空间,其形成和发展都直接有赖于如下三方面:公共精神,即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和公共服务的精神;最新理念,即管理目的的公益性,亦即为公众服务和公众的参与;公平与正义,即体现社会公平,具有可靠的代表性,公民以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广泛地参与和积极而合理地响应。那么,体现着上述三方面内容的网络文学公共空间是靠什么来促成和推动的呢?毋庸置疑,主要是靠网络文学中有足够多①的精品持续而广泛地发生影响来促成和推动的。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网络文学精品化是建构网络文学公共空间的基本保证。
    (四)网络文学精品化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然,以和谐、有序、文明、进步为基本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其要义就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即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全面发展,在最大范围内使越来越多的人具备健全的人格素养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人的潜力,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全面发展,其基本途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的启迪,二是文艺的影响。而如果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始终有赖于科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知识的丰富和科学思维的引导的话,那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文精神的浸染、审美胸襟的养成和理想境界的追寻来实现。换言之,激发人的潜力,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全面发展,诚然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知识的丰富和科学思维的引导,然而,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浸染、审美胸襟的养成、理想境界的追寻,就仍然无法实现。因为人的潜力的激发、人的精神自由的获得和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人的艺术感觉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全面发挥和发展,而文艺活动在这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人类日常活动所无与伦比、无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就文学领域而言,能起到这样一种作用的,是那些以一般的情绪表达为目的、因浅层次的游戏和享乐而自得的粗俗、媚俗、低俗、庸俗之作,还是那些以作者的生命投入与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为要旨、以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为基准的精品之作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五)网络文学精品化也是文学网站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
    文学网站同其他类型的网站一样,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强大压力,然而,与经济网站等不一样的是,其本质性的任务应该说不是获得经济效益,而是获得社会效益或者说文化效益。当然,就各个文学网站的具体运营及其发展过程来说,在运行机制和文化影响方面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当中有两方面的常识性问题:首先要能生存,然后才可能发展。只有在持续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扩展其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文学网站才能有长远前景可言。而从未来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来看,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任何一个文学网站,如果不自觉地把生发和扩展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作为其责无旁贷的最高任务,其生存是难以久远的。因为这样的网站既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形象,也难以获得越来越多文学水准、思想素质都逐渐提高的作者、读者和批评者的认同,久而久之,难免会落入步履维艰的境地。
    因此,文学网站最大的问题是定位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认为文学网站要得到发展,要么是彻底地追随市场、追逐利益,要么是追随文学本身,以小众精英为代表,那就是缺乏辩证的眼光,不符合文学自身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理由是:其一,彻底地追随市场、追逐利益决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文学网站;其二,追随文学本身,以小众精英为代表,并不意味着文学网站就可能持续地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从而行之久远;其三,事实已经开始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立足于持续创新的“精品化”过程的文学网站,不仅不会落入难以生存的困境,反而会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的齐头并进而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二、网络文学精品化何以可能
    (一)网络文学精品化以文学自身运动作为内在动力
    何为文学精品?如果说一个语言文本是不是文学作品应以是否具有文学性来衡量的话,那么,只有较大程度乃至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学性的语言展现形式才能称之为文学精品。在我们看来,文学性即文学的审美特性,它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从文本语言的角度即语言学的角度去看,文学的审美特性是文学语言显现出来的诗性功能。2.从人的存在的角度即人类学的角度去看,文学的审美特性是通过文学语言这一中介表现出来的艺术虚构性或者人生的理想性。3.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即文化学的角度去看,文学的审美特性是与人们的实际功利目的不无联系但又超越了实际功利目的的审美意识形态。[3]
    这里所说的文学性的基本内容与钱谷融所说的和文学精神相关的诸因素———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等,是内在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文学性就是文学精神在具体作品的言、象、意三个层面上的共时性展现。
    所谓文学自身的运动,不外乎是以文学作品为中介,发生于创作和欣赏之间的交互性活动及其影响。因此,文学自身的运动可以从创作活动和欣赏活动及其关联来看,文学精品化的内在动力也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及其关联来看。从网络文学创作方面来看,文学精品化的内在动力源于创作者良好的创作动机。我们知道,由于作者素质参差不齐,网络文学中出现了“以游戏冲动代替审美动机”的现象,出现了不少平庸之作。然而,尽管以往、现在和将来都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纯粹是为了宣泄情绪而“游戏”,但始终有不少人是抱着审美理想、为了圆“文学之梦”而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而且,由于投身到网络写作中来的“传统文学”作家逐渐增多,再加上广大的网络文学读者的鉴赏水平、阅读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追求最大程度地体现文学性的网络文学创作者也会不断增多。
    从网络文学欣赏方面来看,文学精品化的内在动力源于欣赏者对审美需要的满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实际上是从文学能够多方面满足读者的精神需要来说的,而我们通常也特别强调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都与文学的审美功能分不开,亦即只能在审美效果产生时产生。这就是说,如同真正的文学必然具有文学性一样,本然意义的文学欣赏总是以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为指归的。以审美满足为旨趣的受众数量多少如何可以暂且不论,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任何时候都会有数量不少的这样的读者存在。因此,来自欣赏者方面的网络文学精品化的内在动力也是永远不会匮乏的。
    (二)网络文学精品化因网络信息的浩如烟海而获得反向促成作用
    网络文学现身我国文坛尽管只有10余年的时间,但现在能够见到的包括文学的、准文学的和非文学的文本在内的“网络文学作品”简直已经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中文文学网站总数在4000个以上,而国内汉语原创文学网站也已超过1500家。一个文学网站一天收录的各类原创作品可达数百乃至数千篇。如目前最大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就存有原创作品20余万部,日新增3000余万字,总字数超过120亿。”[4]
    如果我们承认,大多数文学读者都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其阅读活动的,那么,让我们设想一下,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显在或隐在的“网络文学作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读者如何才能如其所愿、颇有成效地满足阅读需要呢?他可能根据别人的议论或介绍,也可能根据自己的印象或经验,逐一进入他乐意进入的文学网站或者也发表文学作品的其他网站,接着打开某些栏目,然后再选具体的篇目来阅读。问题在于,网站的栏目设置,所显示的大多不外是篇目的所属文类,或题材范围等等,具体作品的质量如何,总得起码看了一定篇幅才比较清楚。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篇目数量是那么多,谁能保证所阅读的作品中哪些是完全以质量取胜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花一定的时间去选择总是必要的,得不偿失地读了一些质量平平的文本也是难免的,纸质文学作品阅读不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吗?笔者要说,粗略地看似乎如此,但二者实际上是不能类比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迄今为止,文学精品化的工作基本上还没有被正式提到任何一个文学网站的日程上来,也就是说,文学精品化工作在网络文学出版中尚未真正开始,而这一工作早已蕴含在纸质文学出版的三级负责(三审)制中了。这就是说,纸质文学的读者尽管也还需要自己选择,但他是在若干专家(文学编辑及其他人员)选择的基础上再选择;而目前网络文学的读者,则因为网站对来稿的选用远没有出版社、期刊那样用力和审慎,几乎相当于自己直接面对纷至沓来、鱼龙混杂、不计其数的文学文本、准文学文本以及非文学文本的集合体。更何况质量上乘只占其中极小一部分的文学作品,其数目也还是大得惊人呢?
    也许有数量极少、称得上是“网虫”的“网络文学”读者经常可以花很长的时间浏览、阅读而不在乎所读的文本是不是精品甚至不在乎是不是文学作品。但是,对于为数不少的抱有“不虚此行”心愿的网络文学读者来说,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精品而不是平庸之作。
    (三)网络公共空间的大众化需求对网络文学精品化起着持久的推动作用
    网络公共空间的本质特征在于公共性,其根本价值也在于公共性。网络空间的公共性首先意味着进入的自由性、信息的共享性、交流的民主性,因此,网络公共空间本质上是社会大众所需要和祈求的。然而,仅仅具有进入的自由性、信息的共享性、交流的民主性还不足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公共空间———网络空间的公共性还意味着符合诉求理性化、表达人性化、论争有序化等要求。因此,我们把进入的自由性、信息的共享性、交流的民主性称之为网络空间公共性的基始内涵,而把诉求理性化、表达人性化、论争有序化称之为网络空间公共性的高一级要求。
    由于网络空间是借助一定的网络技术才得以形成的,因而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从其始基来看就是网络技术所赋予的,但网络公共空间即网络空间的公共性较大程度的形成,则有赖于公众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换言之,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任何时候都是网络的技术性生成和社会的人文性生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而言,网络文学公共空间不但必然具有进入的自由性等网络空间公共性的基始内涵,而且更容易达到诉求理性化等网络空间公共性的高一级要求。这是因为:其一,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实际上都依赖于一定的网络技术;其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态理当成为体现和传播人文精神的意识形式。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网络公共空间的大众化需求必然对网络文学精品化起着持久的推动作用。其一,如果只依赖于网络公共空间的技术性生成,而不同时仰仗网络公共空间的人文性生成,也就是说,只是有了进入的自由性、信息的共享性、交流的民主性,而没有达到诉求理性化、表达人性化、论争有序化等要求,那么这样的公共空间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无论是从范围来看还是从时效来看都是非常有限的。因而,由于网络公共空间的人文性生成的需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或自觉或不自觉、或迟或早地感受到名副其实的文学潜移默化而又难以估量的人文感化作用。其二,人们对网络文学精品化的意义也就渐渐地不再仅从文学领域本身来认识,而是进一步从公共空间建构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视域来认识,可以相信,持久地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的作用力由此而得以形成。
    (四)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公众参与程度的逐渐提高有利于网络文学精品化的形成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决议》明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关于文学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及发挥其作用的基本原则,《决议》也说得很清楚“: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都有各自的重要作用”“,我国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要努力提高精神产品质量以满足群众的广泛需要,并且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党和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对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和支持的作用,而《决议》提出的“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努力提高精神产品质量以满足群众的广泛需要”等要求,对网络文学精品化也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触发力和推动力。
    就如同网络文学的情态与整个网络文化的情状息息相关一样,网络文学公共空间总是与各种各样的网络公共空间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的,因此,所谓“公众参与程度”,应当同时从“网络公共空间”和“网络文学公共空间”两个彼此相通的境域来看。于是我们可以将参与网络的公众分为如下三类:1.热心参与网络文学公共空间的公众;2.热心参与非文学性的网络公共空间的公众;3.既热心参与网络文学公共空间也热心参与非文学性的网络公共空间的公众。热心参与网络文学公共空间的公众多半会成为网络文学精品化的支持者乃至参与者。既热心参与网络文学公共空间也热心参与非文学性的网络公共空间的公众也基本如此。热心参与非文学性的网络公共空间的公众,属于较少阅读或基本不读网络文学作品的公众,而其中,完全不看网络文学作品的估计不会超过半数。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较少的公众,起码有一半人也是赞成网络文学精品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读的少,所以更需要读精品。
    (五)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精品化持之以恒
    恐怕谁都难以否认“,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铁律”。我们这里想要探讨的是,这一“铁律”与包括网络文学精品化在内的艺术精品化是始终水火不相容的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协同一致的。
    关于这一问题,似乎在网络文学领域中还难以找到比较明确的答案。然而,在文化艺术界的其他领域,还是可以找到比较明确的答案的。一个颇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深圳国际文博会”)。有一篇关于第三届“深圳国际文博会”的报道是这样写的:“本届文博会办展方针在突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同时,首次提出了‘精品化’概念。如果把前两届文博会的成功举办形象比喻为成功起跳前的‘蓄势’的话,那么,今年文博会组委会正式提出‘精品化’口号,不仅标志着文博会发展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品牌形象的日渐成熟,而且也彰显文博会大胆的自我超越精神和理性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起一把标尺。”[5]在会上展出的演艺、书画、动画片、瓷器、苏绣等文化精品,销路都很好。永丰源董事长刘权辉颇有感受地说“:越是精品越是受市场青睐,越是精品越能尽快‘走出去’。”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建强则认为,精品化是文博会作为市民文化盛宴“大众化”特征的要求,是文博会品牌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保障,是文博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深圳国际文博会组织者的决策是很有见地的,文博会成效的逐年提升说明了这一点:首届文博会,观众47.7万人次,总成交额31.36亿元人民币;第二届文博会,观众90.63万人次,总成交额211.4亿元;第三届文博会,观众185.08万人次,总成交额499.13亿元;第四届文博会,观众268.79万人次,总成交额702.32亿元;第五届文博会,观众357.69万人次,总成交额达880.69亿元。
    诚然,与演艺、书画、动画片、瓷器、苏绣等文化产品相比,文学有其独特之处。与纸质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又有其独特之处。然而,其种种不同都只是因媒介的不同相伴而来的具体呈现、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及当下感知、感受和感悟方式的不同,其理当含蕴的艺术精神必然是一致的,对于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来说,则其理当含蕴的文学精神必然是一致的。因此,只要我们所言说的是文学而不是准文学更不是非文学,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呈现、表现和表达方式及感知、感受和感悟方式的不同就不可能成为拒绝文学精品化的理由,实际上也不可能作为网络文学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范围内行之久远的精品化的障碍而存在。
    对网络文学既需要也可以精品化的断然否认,其症结在于:一方面,以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呈现、表现和表达方式及感知、感受和感悟方式的不同掩盖了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精神实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还甚而以实际上包括文学、准文学及非文学三种语言展现形态的“网络文学”之名抹杀了作为真正的文学形态的网络文学之实。按照这样一种看法和主张,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完全可以各行其道,互不相干,因而,对纸质文学提出的精品化的要求对网络文学是不必要的。按照这样一种看法和主张,在网络上区别文学、准文学及非文学几无可能,因而,你只管用不带引号的“网络文学”笼而统之就是了,而这也就意味着网络文学精品化是不可能的。
    然而,如果我们还承认文学就是文学——无论是何种形态的文学都有其共同的本质特征和普遍的价值意义,如果我们承认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价值生产和价值交换活动———如同文学艺术活动一样也是涉及到人如何生活以及如何生活得好的活动,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个人的存在都不是或不应该是片面的存在,即人的存在理当是企求多方面价值实现的存在,如果我们承认人的精神需求就如同人的物质需求一样,通常是趋向于不断地丰富和提高的,并且在相当一部分人那里这一点特别明显,那么我们就会相信,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不可能把以文学精品为其代表的本原意义的文学挤兑出社会生活境域之外,并不可能真正排除文学的丰富、发展和提高———对纸质文学来说是如此,对网络文学来说也是如此。而这一点,在我们看来,就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精品化持之以恒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钱谷融.关于文学精神[N].文汇报,2009-01-04.
    [2]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4):67-74.
    [3]朱寿兴.人的美感性存在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224.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前行路上三道坎[J].南方文坛,2009,(3):41-43.
    [5]王荣.精品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N].深圳商报,2007-05-19(A05).
    作者简介:朱寿兴(1955-),男,壮族,广西田东人,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
    原载:《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原载:《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