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应该说与网络共生死。如果只是在网络发表,就与纸媒写作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载体不一样而已。网络文学,应该与网络的高科技结合,互动性、多媒体、高科技、特有的网络语言、跨文体等等,应该是它固有的特点。但刘猛的小说似乎不是这样。它其实只是在网络发表而已,与纸媒写作没有什么区别。惟一的区别,可能是当初仅作为小说投稿,恐怕无法在杂志发表。但它也有它的优点,那是一般作家很难媲美的。查他的简历,比较奇特,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毕业,曾在特种部队服役,对军旅题材和国家安全题材的文艺作品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创作兴趣,所创作的作品都与他的经历有关,可以说其中是有他特有情感的。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诞生于“非典”时期的网络。当时刘猛还在念大四。它主要描写了小庄、老炮、强子等几个人的特种兵日子,及结束特种兵日子、复员转业后的不适应,对原来铁血日子的怀念。小说也由两块组成,一块是如今的平凡而灰淡的生活,一块是由回忆组成的往日军旅生活。里面还穿插小庄与小影的爱情,小庄的参军就是因为小影的入伍。作品里,刘猛对特种兵日子的描写还是很吸引人的,也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小说贴出后,以惊人的速度风靡网站。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强烈地感觉到它的镜头感,大量使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更加让它像一部电视剧脚本,而不像小说。我又去看了他的博客,看了他的其他作品,很佩服他的经历,这是当下的一般人所缺乏的激情传奇的生活。他创作的几部作品,如果作为影视剧脚本,无疑是非常优秀的,直接拍摄出来就是很叫座的影视剧。但作为小说,它还需要详细的细节、传神的对话,需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小说的时代了,在这个娱乐的多媒体时代,文学可能仅仅成为影视剧的一个脚本,或一个部分。不仅是刘猛,很多优秀的小说作家都在这样做,他们在创作长篇小说的时候,就已经为以后的改编电视电影做铺垫。 在和平时代,物质成为许多人追求的惟一目标。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有精神追求,如果没有精神,只有物质欲望,那人活着的意义就找不见了。这也是当代人焦虑的缘故。战争年代,大家需要安宁,渴望安宁。可在和平年代,在消费年代,在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人们又渴望英雄。这也是这几年军事题材小说、影视风行的一个关键原因。这种安逸的社会,大家有很多种骚动无法释放,心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很多的社会不平等又加强了这种社会诉求。《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终结版》也是这样的社会需求的产物,由于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的读者也不会太少。尤其在网络那个青春空间,一个年轻得不能再年轻的骚动的空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终结版》给读者最大影响的,是它一反目前很多作品的靡靡之音,而奏出了阳刚壮美之音。小说写得很阳光,是那种青春朝气的,没有丝毫暮气。而且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特别善于制造悬念,一个一个悬念,总是揪着读者的心,这也是作品畅行网络的关键因素之一。小说主要以题材的新颖传奇而驰名网络,他本人又有特种兵经历,写起来得心应手,有生活积累,这是他的优势。部分段落也写得比较精彩,比如,高中队追抓小庄那一段文字,有声有色,张弛结合,很好的。既写出了小庄的机警勇敢,也写出了他的蛮野不屈;侦察兵在特种部队的魔鬼式训练,那种地狱般的考验,写得比较成功,让人热血沸腾,突显男儿本色。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终结版》中间经常穿插回忆片段,用现在的不如意、狼狈,对比当年在部队的风光、生猛,不断地回忆、闪回。闪回很多,没有过渡和细节,有的只是轮廓,一个框架。语言上,文艺腔比较浓,甚至略显学生腔。民间艺人说的,手艺活要硬。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的语言、结构、对话、人物塑造都是最基本的,给作品一点余味应该是作家不能忘记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兴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国外的推理小说、悬疑小说、恐怖小说、侦探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使得中国产生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同类作品,诞生了一批比较优秀的类型小说作家,刘猛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创作虽然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差距,但毕竟填补了空白,是非常可喜可贺的。然而,玄幻、科幻、魔幻、推理、侦探、武侠、间谍、恐怖、战争等等皆为形式,或者说是工具和手段而已,优秀的文学关键是要写出“人情物理”来,文学的根本还是它的人类性。思考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的使命。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