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亲爱的“傻妞”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夏珍珍 参加讨论

    
    《傻妞日记》(全三册),唐兵/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14.00~15.00元/册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注意到孩子心灵中那些奇异的果实,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 记录。”
    经历漫漫一年的书写,唐兵“握着女儿的手”创作的儿童小说《傻妞日记》三册终于出版了。这一母亲和孩子一起联手打造的艺术品,利用日记的分期和“流水账”的形式,从日常生活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截取了最为朴实、鲜明的童年状态。在后记中,作者提到:“女儿总是把学校的故事像小鸟般唧唧喳喳讲给我听,有的叫人捧腹,有的叫人吃惊,真的不是大人能够想象得出的,而且活灵活现,精彩纷呈,所以我决定记下来,和大家分享。”正是基于这一分享的愿望,作家以女儿的日记为素材,结合自身对儿童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对儿童心理的仔细揣摩,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幕幕充满欢乐、充满活力,还带有些许焦虑与苦闷的校园生活场景,创造出一部个性鲜明的童年自传。
    之所以称其为“童年自传”,首先缘于作品鲜明的纪实风格。《傻妞日记》以主人公郝童童为线索,记录了她的家庭生活和她所在的培明小学五(4)班同学五年级最后一个学期的校园生活。就内容而言,作家从日常生活的现场之中精粹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以相对松散的日记体形式组织成一个个儿童生活中的横截面,通过这些横截面中生动的事件来描摹、还原生活现场,使读者产生与生活本身的原始材料相接触的幻觉。
    就叙述方式而言,作者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以明快的文字模拟小学女生的口吻展开故事的叙述,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而这一叙述方式的选择无疑是对于作者创作的巨大挑战。以完全的儿童视角观察生活,以充满童趣的直白稚语来表达儿童的所思所想,需要的更是作家对于语言的自觉,以及对儿童心理的细腻感知。在《傻妞日记》中,作者对叙述语言进行了简洁化和口语化的处理,避免了繁复的描写和情节的拖沓,从而创造文本作为主人公对于日常生活进行主观反映的形式感。在日记中的郝童童是鲜活的,她会说“脸可真丢到太平洋去了”,还会说“7456”、“腹黑”、“打酱油”等时尚的网络用语;会评论结婚照中的妈妈和爸爸“有点像地主婆和地主”;看了妈妈给她制作的简历连声说:“这也太假了吧”;而在面对欺负人的同学时,她的“胸中‘呼’地腾起一把熊熊烈火,恨不得把他们烧成灰烬”。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细节,把一个活泼、聪明、爽朗、自信,还有点鬼灵精的“傻妞”郝童童推到了读者的面前。而通过郝童童充满童趣的叙述,她身边同样可爱的同学也个性鲜明地一一登场。在作者的精心构思下,每一个儿童形象在作品中都拥有着充分的空间,呈现着万花筒似的童年。唐兵曾坦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注意到孩子心灵中那些奇异的果实,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记录。”她深知记录孩子心灵果实的困难所在,因而特别在意第一个小读者——女儿阅读的感受。当这个女孩一边阅读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时,作为一名母亲,她为孩子的快乐而心花怒放,作为一名作家,她为一部作品能够换得一颗读者的心而喜出望外。
    称《傻妞日记》为当下的童年自传的另一原因,在于其轻松的文字背后一再折射出的现行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在后记中,唐兵提到自己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毕业、升学、择校的考验,她说:“这个过程仿佛分娩的阵痛般让我至今难忘。”正是这种亲身经历的痛苦,让其更着意刻画教育的扭曲对童年、家庭、学校带来的破坏。从作品中,我们能读到家长、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一次又一次冲突,引起这些冲突的原因正是单一的价值评价——对于分数的追求、对于名校的追求。作为读者,我们的内心也感到一种惶恐,是否孩子必须通过这样一种整齐划一的标准,经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压力,才能获得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呢?在《傻妞日记》欢快、俏皮的表情之下,是一位母亲对于儿童教育的深深忧虑。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0年8月11日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0年8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