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市场经济下的儿童文学艺术追求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东华 参加讨论

    2008年的儿童文学是热闹喧天的,无论是对经典的重新包装,还是对原创作品的大力攘举,这一年本土儿童文学图书的出版数量之多,足以让读者在眼花缭乱中感到选择的艰难。这当然和本年度正好是改革开放30年,而2009年又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不无关系,一些“献礼”和“纪念”性质的大部头丛书的出版,如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儿童文学》,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儿童文学金品30部》,更烘托出一种花团锦簇的喜庆氛围。但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儿童文学的繁盛应该是中国儿童文学长期积累后的一次“井喷”,更离不开“市场”这根魔术棒在背后强有力的推动,因而有很多的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
    “市场”的扩大与“人才”的紧俏
    2008年一些原本和儿童文学毫不沾边的出版社开始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如2008年上半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成立了青少年图书事业部,计划推出“中国原创冒险文学书系”,并已和李志伟签约,于年底出版了“李志伟冒险小说丛书”;而前些年停刊的一些儿童文学期刊开始“复活”,如少年儿童出版社一度停办的以发表中篇小说为主的《巨人》,今年重新开始试刊;甚至一些民营出版力量开始创办一些新的儿童文学杂志,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如《读友》杂志今年创刊。而一些老牌的期刊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东方少年》、《中国校园文学》等纷纷采取增加下半月刊、选萃、小学版和中学版分开办等办法,不断扩大刊物的容量。这些都表明,在出版市场相对疲软的今天,儿童文学的市场前景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原因很简单,少年儿童是当今中国的阅读主体,而这部分人群高达3.47亿,如此巨大的一块蛋糕,就难免会吸引众多的出版社来分一杯羹。
    出版和发表阵地的迅速扩张,使得儿童文学作家们显得紧俏起来。也许还没有哪一年的日子像2008年这样好过,相信每位作家都已没有多少存粮,甚至长在地里的庄稼也已经作为收成被预订了出去,真是有点“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滋味。这当然是儿童文学作家们的福音,但出手太快的稿子难免有欠缺打磨的遗憾,而缺乏竞争的队伍,常常会在艺术上产生惰性。因而,去除对儿童文学的“小儿科”的偏见,呼吁更多的富有才情和天赋的作家加入到这个圈子里来,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2008年,显得尤为迫切。
    “丛书”的热闹与“单行本”的冷清
    2008年的儿童文学出版依旧讲求规模和速度,继续以“集团军”的面目示人。无论是经典还是原创,大都以“丛书”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一批作家集体亮相,或者是一个作家的一系列作品同时出版。而且这种“丛书”的规模有越做越大之势,自从前些年湖北少儿社推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并一炮而红之后,追求宏大似乎已成为儿童文学出版界的风尚。把不同艺术风格、不同门类的作品或作家纳入一个书系,使得一套套丛书如同国庆阅兵式上的方阵一样壮阔而整齐。
    一种丛书形式是很多作家的集体“大合唱”。2008年,在冰心奖创办20周年之际,由海豚传媒集团策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了“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已经出版了30本,还将继续推出20本。这套丛书囊括了获得过冰心奖的老中青三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各种体裁的原创作品,但尤其以“60后”、“70后”的年轻一代作家为主。丛书装帧精美,追求经典品质,显示了冰心奖所扶持、奖掖过的新人已渐成儿童文坛创作的主力军;安徽少儿社的“小橘灯·校园纯小说”系列和江苏少儿社的“当代实力派作家原创精品小说”系列也推出了不少优秀的原创作品。此外,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小布老虎丛书十周年纪念之际,推出了“十年纪念珍藏版”丛书,精选过去十年中出版过的优秀作品重新包装推出;中国少儿出版社的皇冠书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获奖儿童文学作家书系”、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陈伯吹桂冠书系,2008年都在继续出版新书目;不可不提的还有湖南少儿出版社推出的“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所收俱为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还有一种丛书形式是作家个人的系列作品集中推出。这是最近几年作家出版作品的一种最主要的出版形式,一个初登文坛的新人,一出手就是三五本甚至七八本作品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相比之下,单行本的出版就显得比较冷清,长篇小说《会跳舞的向日葵》(秦文君)、《腰门》(彭学军)、《真情少年》(李建树)、《家有谢天谢地》(谢倩霓)、短篇小说集《狼獾河》(黑鹤)等是其中的优秀之作。而这些作品都出自名家之手,新出道的作家很难看到他们的作品以单行本的形式面世。
    “丛书”这样一种出版策略,当然还是和市场这个指挥棒分不开的,因为丛书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单行本很容易孤单影只地淹没在图书的汪洋大海之中。当然,丛书比单行本更容易提升发行量,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些丛书的策划出版显示了少儿出版的实力和魄力,好处是让很多经典作品能够全面地展示给读者,让很多年轻作家得以集中亮相。但有些丛书,尤其是作家个人系列作品,也容易造成形式上的宏大和内容上的贫乏之间的矛盾。一个作家,短短的时间内就推出一套甚至几套书,每一套又是好几本,拿在手中,有时会有“鸡肋”的感觉——书中时不时会显现出作者的才情,但是,这些才情稀释了,摊薄了,题材也趋于同质化。艺术贵在创新,但这些丛书的一个致命伤在于单调与重复。认真地雕琢一部作品,使之内容丰厚,在今天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郑春华从2007年开始推出的系列丛书《非常马鸣加》2008年又有后续作品面市,这套书是本年度的丛书中比较优秀的一套,这当然源于作者多年的扎实的生活和艺术积累。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丛书”这种写作形式对于自身的艺术才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挥霍和浪费,从长远来看,艺术才华被过度榨取,是不可能不影响到一个作家的艺术生命力的。
    “长篇”的单调与“短篇”的繁复
    相比较来说,“长篇”往往被视为比短篇小说在艺术上更考验一个作家的综合功力,因此,“长篇”的优劣常常作为判断一个时期创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从最近两年儿童文学创作的情况来看,我觉得“长篇”尤其是长篇儿童小说的创作,却有着趋向“单调”的误区,这当然和前面提到的“丛书”热、单行本出版较难不无关系,况且容易受出版社青睐的题材又比较单一地指向校园小说,尤其是以“顽童”为主角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热闹型校园小说。因此,撇开长篇儿童小说惊人的发行量,我们会发现,对于儿童生存状态反映的深度与广度,对于儿童文学艺术探索的深度与广度来说,“短篇”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是远远地被忽视和低估了。
    2008年是“短篇”儿童文学作品大有收获的一年。目前,市场上至少有五家少儿社同时推出儿童文学短篇作品年度选,这也显示了短篇创作的数量之丰。短篇儿童文学作品反映出的社会内容更加全面和广阔,题材更加丰富,艺术探索更加活跃。像短篇小说《姊妹坡》(陆梅)、《秀树的菜窖》(三三)等等对于童年心灵图景的深入挖掘,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一种深度阅读的魅力;汤素兰的童话《天堂》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作者短篇童话创作的精致和诗意;金波的诗歌《一只猫引领着夜散步》让我们再次领略汉语言的魅力。繁茂的儿童文学期刊使得一些新人得以崭露头角,像写童话的汤汤、流火,写小说的李秋沅、舒辉波、庞婕蕾,甚至像写诗歌的年轻的“90”后慈琪和张牧笛,都显示了一种蓬勃的创造力和不羁的想象力。虽然,各大出版社紧盯着的基本是一群相对成熟的作家,但我们也应该把目光盯向短篇写作领域,其中所显现出的新人特有的创作活力,可以让出版社发现更多的人才资源。
    “通俗化”写作的成长与“艺术写作”的坚守
    评论家朱自强曾经指出,“通俗”的儿童文学和“艺术”的儿童文学的分化,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而2008年对一些问题的论争中,如儿童的浅阅读与深度阅读问题,作品的发行量能否成为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的问题,都是或多或少和这个问题相关联的。而如果我们不把“通俗”和“艺术”的写作有个清晰的分野,那么,就难免造成鸡同鸭说的混乱的局面。事实上,“通俗”和“纯艺术”写作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更重要的是,这两种写作,虽然都是文学,但是当然它们还是有各自不同的创作规律和评判标准。如果不把他们放到各自的评判标准下去言说,而仅仅以小读者的喜欢与否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自然,这将造成误读。
    在儿童的童年阅读中,“通俗”的读物和“经典”读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才能使之获得的精神营养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这是出版家和作家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在“儿童文学是给人性打底子的文学”,这个“打底子”的补钙的作品和“就是要给小读者带来笑声”的比较轻浅的阅读之间,是需要有一个比例的,否则,一个完全在大众文学中浸淫的民族,他的精神硬度必将在将来的一天显现出偏颇和病态。
    事实上是,虽然“通俗化”写作大行其道,但其主要的问题依旧不是太多了,而是精品太少了。尽管,侦探、冒险、悬疑、校园、幻想等等类型化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但是,我们依旧不能说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类型化作家。在2008年的创作中,李志伟、葛冰都介入了类型化的写作,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