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谁和谁在薪火相传着什么 ——在上海看《古戏薪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赵忱 参加讨论
《古戏薪传》在端午节上演
    端午节那晚在上海逸夫舞台看了《古戏薪传》的最后一场演出,时长3个半小时,腰不疼,眼不花,心旷神怡;端午节的前夜也是看《古戏薪传》度过的,兴奋得像个没看过戏的门外汉;大前夜的《古戏薪传》没有看到,直至看完后面两场,才知道错过的是一场难得的“盛宴”。“文化盛宴”这个词,被人胡乱地用了很多年,早已心生反感,过了这样的两个夜晚,发现竟然很想把“盛宴”这个词送给《古戏薪传》。
    《古戏薪传》是一个新生事物,其破折号后的完整文字是“首届中国四大古老剧种同台展演”,这里的“四大”,包括800岁的梨园戏、600岁的昆曲、400岁的上党梆子、300岁的川剧,年岁的总和恰好是2010,与外滩东西两岸如火如荼上演的2010上海世博会遥相呼应,从而作为世博园外的文化演出,实在是得当。记者冒昧地以为,《古戏薪传》若是放在世博园内,假如世博园内可以辟一处中国戏曲专地,那该是让中外游人十分过瘾的看点,特别是外国游客,必定会有游上海世博园、惊中国戏曲梦的惊喜,在竖起大拇指的同时,油然而生对中国文化的敬意。此话是言外之言,其实,《古戏薪传》单是作为世博园外的文化风景,已经非常让人欣慰。
    《古戏薪传——首届中国四大古老剧种同台展演》作为一个戏曲展演活动,规模不算盛大,但伟大。多年来,我们习惯了盛大,以为盛大就是中国特色,其实,《古戏薪传》才是最好的中国特色——中国最会洋为中用的上海,敞开怀抱,邀来南方的梨园戏、北方的上党梆子、西地的川剧,加上本地的昆曲,构成了中国戏曲的东西南北地图,连续三晚,集昆曲的典雅、梨园戏的细腻、川剧的生动、上党梆子的激越于一堂,色香味俱全,几乎让人消化不良,像贪吃了东西南北不同风味的粽子,酸、甜、咸、辣样样生猛,往后需空腹多日,才能打出那个五味杂陈的饱嗝,等到又有了饥饿感,才又痴痴地回味起中国古典戏曲的迷香。
    《古戏薪传》都传了些什么
    拿古老的戏曲做文章,做成这样,靠的是热情,更是智慧。当然,还得靠政府的支持。四个院团所在的当地政府部门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给予的是宏观的指导;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重庆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福建省泉州市文化局,山西省晋城市委宣传部、文化局以及山西省高平市委宣传部给予的是切实的支持,上海昆剧团、重庆市川剧院、福建省梨园戏试验剧团、高平市人民剧团做出的是亲身实践。
    刚刚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且稳居文华榜首的上海昆剧团自然是“主谋”,虽事成于“文华之后”,关于《古戏薪传》的谋划却遥遥在先。身处上海滩的上海昆剧团,早先陆续走访过泉州、重庆、山西,深感中国戏曲之博大,犹如中国之博大。上昆团长郭宇雄姿英发,善思善行,十足兄长气派,自然挑起大梁,号召兄弟姐妹,终究一起酿成“四大”。
    这样的夜晚真是奢侈,它分三次打开了古典戏曲的悠久历史,像打开一本大书,由老中青三代戏曲艺术家朗读了出来。
    第一夜,黎安、沈昳丽为观众献上的是昆曲《偷诗》,孙勇波为观众献上的是川剧《逼侄赴科》,陈素琴为观众献上的是上党梆子《杀妻》,曾静萍为观众献上的是梨园戏《大闷》,刘异龙、梁谷音为观众献上的是昆曲《借杀》。
    第二夜,吴双表演昆曲《刀会》,吴艺华、陈美娜表演梨园戏《裁衣》,许咏明表演川剧《醉皂》,陈素琴、郭孝明表演上党梆子《杀庙》,计镇华、张铭荣表演昆曲《扫松》。
    第三夜,谷好好奉上昆曲《出塞》,陈素萍、李平玉奉上上党梆子《惊疯》,曾静萍、林苍晓奉上梨园戏《公主别》,沈铁梅奉上川剧《思凡》,蔡正仁、张静娴奉上昆曲《乔醋》。
    这样的节目单值得大书特书。由此可见,《古戏薪传》动了真情,动了真枪。台下的观众,即使是专业观众,也几乎是第一次看全昆曲、梨园戏、川剧、上党梆子四个剧种,至少从没有过于一个夜晚遍赏东西南北代表剧种的经验。普通的上海观众,大多或许只是看过昆曲,也已经很久没有可以连续欣赏计镇华、蔡正仁、刘异龙的福分,观众发现,上了年纪的昆曲巨匠仍然精力充沛如“箭在弦上”;陌生的上党梆子是那样的激昂澎湃,陈素萍的哭腔如刀,声声剜人心肠;生着病的川剧才女沈铁梅还是那么生动、娇媚,一折《思凡》,妙趣横生,无人能够替代;曾静萍的“梨园”静如死水,却深埋情感波澜;谷好好策马“出塞”,好不惊险,好不壮烈……
    其实舞美为15则古戏准备的只是一个牌坊,上书“古戏薪传”,有时舞台中央摆上一副桌椅,供角色或起或坐,行走行为,无所不能。观众为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惊呼,为上一出戏鼓出的掌声还未消退,下一则戏的演员已经出场。夜夜3个多小时的演出,并没有安排中场休息,观众于是也舍不得休息,有人忍不住出去“方便”,也都是快去快回,生怕漏听一个腔调,漏看一个表情。中国古典戏曲的所谓虚实,在《古戏薪传》的夜晚,呈现出“科学虚实观”魅力,比如梨园戏《裁衣》,看不见一针一线,却缝好了袄,看不见的袄,温暖着婆媳情。哪怕是带着“杀气”的几则戏,也都浓缩着传统的中国式情感。或许传统中也有“腐朽”,那腐朽朽在明处,间接地传递出教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点——看老戏,欣赏绝妙的表演,剔除有害的思想,找寻有价值的情感,寄托飘浮的信念。这才是看戏的意义。
    为了贯彻“薪火相传”的宗旨,《古戏薪传》特别安排了昆曲之外三个剧种乐队的介绍。川剧的小锣,梨园戏的压脚鼓,上党梆子的大鼓……主持人白燕升把乐师们请上前台,他们说时腼腆,奏时洒脱,喜煞观众。尤其梨园戏的压脚鼓,鼓手以雪白的袜子套着脚,一边双手击鼓,一边以左脚压鼓,弄出与众不同的景、独一无二的声,弄得梨园戏叫人叫绝。
    《古戏薪传》传出的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形与神,是形神兼备的中国古典戏曲的精气神,是中国戏曲人于戏曲不怎么景气大局中的自信与自强。
    《古戏薪传》未完待续
    着着实实的《古戏薪传》在上海上演,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戏曲人,素有“重庆梅兰芳”之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一方面是为了古戏,一方面也是为了女儿铁梅,专程在上海看了三晚的《古戏薪传》;中国戏曲界著名编剧王仁杰病后新生,满面红光欣赏了三夜《古戏薪传》;居于上海的戏曲、戏剧界人士,连日口口相传《古戏薪传》,想方设法来到逸夫舞台;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直坐一晚,细细观看了最后一场《古戏薪传》,又于次日听完了几乎整场《古戏薪传》专家座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毫不掩饰他欣赏《古戏薪传》后的激动心情,真诚地为他的同辈和晚辈同仁们道喜。
    上海昆剧团团长、《古戏薪传》演出总导演郭宇看上去总是好像要故意低调一些,但他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众所周知,连台本戏昆曲《长生殿》并不是他走马上任后的新作,他却视《长生殿》如同己出,用尽心思带领它、促进它成长——反复演出,国内巡演,出境演出,边演边改,越改越带劲儿,直到把连台本戏控制在两个半小时之内,成为精编版的单本《长生殿》,成为文华大奖的魁首。之后,未等大家为上昆祝贺,《古戏薪传》已经开锣,锣鼓喧天,连响三夜。对此,郭宇和上昆的领导班子十分感谢八方支持和支援,期盼《古戏薪传》不仅首届,而且二届、三届,连绵不绝。
    专家呼吁,《古戏薪传》不必教条,未必年年,可以集思广益,适时调整,巡回展演,形成活的品牌,发展成流动阵地,未来的活动,应该留出适当活动空间,让名家在台上较量、台下交流,让古老戏曲与新时代擦出火花——让非常中国的中国戏曲在当下中国活出尊严、活出分量,让中国戏曲人不卑不亢地、不骄不躁地干出彩儿,笑出声来!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0年06月22日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0年06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