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忠于原著的内在精神 舞剧《牡丹亭》观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莉 参加讨论
文学改编是舞剧创作的一个途径,却不是一个捷径。文学与舞蹈不同的艺术特性使他们必须选择合乎自己需要的情节与表现方式,因此,好的文学作品能为舞剧创作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但改编为舞剧需要编导再创造地重新架构。笔者认为即使是“忠于原著的改编”也应是忠于其内在精神,不可完全照搬。
    由南京前线文工团创作排演的舞剧《牡丹亭》把五十五出、可以连演三天三夜的戏曲台本浓缩为一台90分钟的舞剧,把曲折繁复的故事改用舞蹈来表现,其难度可想而知。如前所述,该剧编导在忠于原著的精神上进行改编,删除了情节上的细枝末节,重构激烈的矛盾冲突,突出了主人公浪漫的爱情主线,同时拓展可舞的空间。比如,原著中柳梦梅拾得杜丽娘的画像是在太湖石的假山缝隙中,并非在热闹的集市。集市的场景提供了舞蹈场面的多样性,书生、商贩、妇女、屠夫,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和舞蹈动态各不相同,在爱情主线下铺陈了生动的民俗场景。再如,原著判官查冥府“婚姻簿”时得知杜丽娘与柳梦梅“有姻缘之份”,故放其出枉死城还阳,舞剧则将“冥判”放在三幕。为了加强舞剧中的戏剧矛盾冲突,也为了突出杜丽娘的痴情,又将情节改为判官为杜丽娘真情所感动而放其还阳。还有,原著中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游魂相会是在丽娘死后三年;结尾杜丽娘虽与柳梦梅结为夫妻,但还遭遇了一番周折,更有“丫鬟”“石姑”等人物的简化,如此等等舞剧都做了一定的修改和删减。从整体结构来看,笔者认为该舞剧在“减头绪、立主脑”方面做了比较成功的把握,符合传统的“起承转合”的戏剧结构模式。
    从细部处理来看,舞剧《牡丹亭》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丽娘病重”一场,为了烘托杜府上下一团忙乱的气氛,编导用一连串的舞蹈片段——开方、抓药、熬药、吃药、选婿一一进行概括,其中又巧妙地利用了一扇扇门的分割空间:人穿在门内外穿梭往来,忙乱之意不言而喻,既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又在简明扼要之中交代了情节。“写真”一段,编导采用“镜像舞”将“画像”活化,两个杜丽娘、其中一个代表她的画像在纱幕内外对影而舞,也是一个巧妙发挥舞蹈手段的设计。在场面铺陈上,柳树、花神、冥界的群舞增添了舞剧的灵。其中最具诗意的当属一幕“梦境”场景,创作者草木拟人化的手法将杜丽娘的梦以舞蹈直观的方式呈现,“万绿丛中又点出一抹红”,既重点突出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梦幻双人舞,再加上精良的舞美制作,场景美轮美奂。
    带有江南水乡灵秀温婉的舞剧《牡丹亭》,融写实叙事与梦幻诗意于一体,牡丹亭下、太湖石边、芍药栏前、持柳少年;喧闹集市、赫赫杜府、石姑道观;黑白无常、阎王殿前、清明冥界,天、地、人三界不仅构成舞台色调的对比,也使得杜丽娘的“爱情”有了上天入地的力量,更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但金无足赤,获得本次舞剧舞蹈诗比赛金奖的舞剧《牡丹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剧中出色的舞段,特别是作为舞剧重点的双人舞缺少独特性与创新性。二:相比于去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的首演,经过修改的该剧在戏剧性、叙述性方面合理了、顺畅了,但仍不够精彩。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编导虽然抓住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一核心精神做文章,但抓得还不够深入,应该给杜丽娘内心世界的展示腾出更多的空间。为此,编导应更加大胆地摆脱原著的叙事顺序,以舞剧的视角重新结构。因此,舞剧《牡丹亭》除了自身已具有的优点值得赞赏、可供学习之外,笔者认为其自身之外的启示还在于:对于“以舞蹈演故事的舞剧”创作,编导的着眼点不应只放在“舞”或者“剧”,而是应围绕人物内心深入开掘,再把舞蹈与故事有机的融合起来。
    原载:《文汇报》2010年01月10日
    
    原载:《文汇报》2010年01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