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打造立足世界的民族文化品牌 ——访彝族诗人、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山 参加讨论

    在经济全球进程明显加快的21世纪,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被推到国际浪潮前沿。一个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如何在对外开放中打造立足世界的民族文化品牌,又要实现不失个性的传承和传播?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彝族诗人、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
    记  者:在您担任青海省主管文化副省长的近几年,这个地处偏远的多民族省份不断以文化的姿态引起外界瞩目,她以出人意料的自信,在全国乃至国际文化领域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轰动事件。有评论认为,青海在文化创意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已经走在前列。您认为,青海的自信立足于怎样的理由?
    吉狄马加:我曾经从书本上知道青海的文化丰富厚重、源远流长。当我来到高原之后,才切身体会到,这里的文化如此富有个性和魅力,如此多彩而生机勃勃,就像一场从古至今从未落幕的戏剧。我发现,青海是一个秘境。她的文化自信孕育在时空的博大之中。正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似乎这正是对青海高原的一种哲学隐喻。
    青海省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之一,是一片被视为地球最后净土的高原大陆。这是一种由高原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的“大美”,蕴含着自然造化的神奇创意,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青海的山川草原曾经是西部民族交融演化的大舞台。目前世居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在550多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6%。各民族在不同领域中保持着既有鲜明个性又有现实适用性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这些丰厚的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我想,青海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原始壮丽的自然之中蕴含的人类文明与文化,这种文化就像它生存的环境一样,具有某种神秘性,或者说具有某种虽然古老却又不失新鲜和活力的特殊性。我认为,青海的文化创意和品牌打造就立足于这些自然和人文的特殊优势。
    记   者:您的表达基于您对青海的了解和热爱。但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是,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经济和社会发展都相对滞后的地区,在社会事业发展的蓝图上,您怎样定位青海民族文化的特质与个性,您如何看待经济与文化之间这种差异性很大的矛盾?
    吉狄马加: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经济的滞后,不完全等于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的落后,相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又是文化、旅游等资源富集的地区,同时也孕育了丰厚的民族文化,而且越是交通不便、贫困的地区,越保存着古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如果把文化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连接起来,既能够传承文化,也可以使文化的传承得到回报。文化发展具有更大的想像空间和创意空间。
    青海是民族文化和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富矿。以藏文化为特征、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多元民族文化和以三江源为代表、青藏高原为背景的生态伦理文化,为我们创意既有青海地域和民族标志、又有现代意识和国际水准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人们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没有把自己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作为优势矿产去挖掘、整合、开发。关键是要以文化的视野,全局的眼光,开阔的思维,重新审视过去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甚至忽略了的东西。
    记   者:我曾经在网络和报刊看到许多您关于文化创意的思考,您提出青海要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发展之路。那么,在青海民族文化创意和品牌打造的实践过程中,您又是以怎样的思维把一种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优势确立在国际大视野中的呢?
    吉狄马加: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重建中,文化的影响力已从旧时代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了决定作用的主导地位。党中央和我国政府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对我们是一种使命。
    发展创意经济是一个世界性趋势。对于社会经济落后的青海,创意也是可为的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又不完全依赖高新技术,它强调的是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需要的是想像力和创造力。实际上,越是落后地区越应该通过创意实现同发达地区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通过创意思维发展文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创意文化的成功之路。
    在当今社会和当今世界,一种区域性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如果想要保持它的生存和价值,仅仅依靠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在内部的传承和提升,需要对外交流、吸纳和传播。青海并不因为地处高原而远离世界,相反,我们可以凭借位居地球之巅的优势而放眼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自身条件的优劣,从而有效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走向世界。
    记   者:据我们所知,近几年青海在文化创意方面成就斐然,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国际的文化品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世界山地纪录片甚至成为世界首创。
    吉狄马加:近年来,我们在对自身特性和当代社会环境充分认识的前提下,以较大力度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创意,并且拥有了成功的范例。主要包括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五个文化品牌。这些既有青海自然人文内涵、又具独特创新视角的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意的代表作。
    我首先谈谈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这是一个双年节。
    青海省拥有神奇的自然造化、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充满魅力的人类生活传承,这是诗歌的基础。通过诗歌节这座金色桥梁,让诗歌成为高原人民与世界人民交流对话的语言。2007年举办的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主题是“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来自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杰出当代诗人,在美丽的青海湖畔,向世界发布《青海湖诗歌宣言》,做出“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的承诺。
    2009年8月,以“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为主题的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如期举行。参加本届诗歌节的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著名诗人,更具有代表性,诗人的文化背景更加多样,涉及地域和语言的覆盖面更为广泛,他们的声望和成就进一步提高了诗歌节的品质和地位。国家和人员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富超过上届,也是迄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诗歌节。
    首届诗歌节发表《青海湖诗歌宣言》,本身就是一个创意思维的尝试,在国际上产生的反响是巨大的,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重大文化创意之一,增强了青海湖品牌的对外文化概念和文化影响力,并将由此催生出围绕青海湖进行文化、旅游策划的创意产业。
    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民族文化旅游节每年举办一届。
    2009年10月,中国青海的“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享誉中外的“唐卡”,即卷轴画,便是热贡艺术的突出代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多样性视阈中,每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青海土地上孕育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青海各族人民奉献给世界的文化财富,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青海人民和世界对话的权利。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为目的,创办了“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民族文化旅游节”。这个节首先是在传承、传播与交流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成为一个重要平台;其次通过非物质文化保护和民间艺术展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市场不断成熟;第三打开了艺术品交易的渠道,为从艺农民拓宽市场,增加收入。
    另外,青海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作为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发源地和传播地,青海做了大量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由青海和其他有关省区共同申报的这个项目,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地区,建立了西部第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验区。我们对文化的态度终将决定文化对我们的回报。有效的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文化财富,必将有利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音乐会”每年举办。
    青海省以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青海湖而命名,这里发源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湄公河,因此青海又被誉为“中华水塔”或“亚洲水塔”。在世界日益面临水源危机的生态背景下,我们认为青海应该有所行动、有所作为。
    在2008年6月17日,即第1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境内蓝色的黄河岸边举办了“首届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2008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音乐会”。2009年,“第二届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会”如期举办,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世界著名河流流经国家的著名歌唱家同台演出,并邀请了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卡雷拉斯先生加盟。这两场特殊的音乐会,在其演出前后均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特殊的音乐会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的象征性行动之一,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和“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同时举办。从2008年起定为双年节。
    借助于世界对青藏高原的关注,2008年,我们策划并举办了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成功打造了又一个世界各国影视艺术家们创作、研讨和交流对话的国际性平台。我们把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主题定为“山地世界、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正如你所说,这个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是一个首创。作为它的创意和组织者,我为此获得了国际自然电影电视节组织颁发的“胜象奖”。
    山地世界是民族文化的最大宝库。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旨在以影视的形式、艺术的视角、人文的思考,致力探索一种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万物生存的故事,并以此反省社会发展和人的共同命运,为实现人类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而努力。
    “三江源”是青海一个具有独特地理标志的文化概念,也是我们重点创意的国际品牌。“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正是依托了这种自然造化之奇和人文智慧之美的双重优势而举办的国际盛会。
    2006年到2008年,我们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每届摄影节均有数十个主题的国内外高水平的摄影展览,作品达到4000至5000幅,每届参加摄影节的中外摄影家都达到300至500人,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30个国家。摄影家赞扬这里已经成为摄影界大团聚的盛会,海内外摄影人共同的节日。许多摄影家连续参加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他们认为青海是摄影资源的宝库,是摄影家创作的天堂。
    记   者:几乎与环法自行车赛同时,我们总能在各种媒体看到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热烈场面。这个赛事在您到任之前就已经举办了几届,而我们感到,近几年它的规模和影响力迅速扩大,文化品种明显提升,您一定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了着力的创意吧?
    吉狄马加: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始创于2002年,作为亚洲顶级赛事和我国具有高原特色的重要体育赛事品牌,得到了世界各国运动员、国内外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
    环湖赛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成功经验。近几年,我们更加注重品牌升级、市场化运作,注重国际化和地域性、民族性的融合,使环湖赛更趋成熟。赛事从政府投入逐渐走向社会。
    对于环湖赛,有几点我是非常看重的。第一,着力突显环湖赛的地域特色。我们很好地利用了青海湖地处世界第三极的特殊的高海拔概念,将骑行距离延伸到1500多公里。第二,努力将环湖赛创造为一部视觉艺术的杰作。每年的赛期都是青海最美的季节,比赛路线以青海湖为中心并向四周辐射,高原自然风光和人文事物交替呈现,使环湖赛更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第三,进一步适应世界对青藏高原的关注。作为对外传播青海信息的一个特殊平台和报道热点,借助众多国内外媒体对赛事的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青海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第四,把环湖赛办成青海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第五,让环湖赛的品牌效应为青海社会注入活力。近几年,各行业通力协作,一个围绕“环湖赛”的第三产业链正在形成。
    记   者: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是一台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内涵和国际艺术语言的作品,我在北京观看后的感觉是两个字:震撼。您似乎不仅是这台节目的创意策划者,还亲自编写了文学剧本并且参与编导。
    吉狄马加:随着青海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强;青海具有独特的文化、民族和自然地理资源,应该以此打造自己的代表作品。2009年上半年,我们相继打造了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两台节目,先后在北京举行首演,获得了业内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秘境青海》是一台以昆仑神话为素材,充分展示青海自然、历史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大型音画歌舞。《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则以青海河湟花儿为创作题材,生动展示了青海独特迷人的地域风情和淳朴的民族生活。
    打造两台节目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是为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探路架桥。我们相信,青海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而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青海文化的产业进程符合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青海人民的情感和利益。应该说,这就是我们打造这两台节目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记   者:作为诗人,您要保持想像力和创造性;作为文化学者,您要体现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作为副省长,您必须始终站在服务社会、传承青海民族文化的最前沿。您是如何将文化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融为一体的?
    吉狄马加:可以肯定地说,我个人一点也不重要。如果说有某种重要的因素和我在一起,那是因为诗重要、文化重要、民众的利益重要。文化的精髓是诗,诗的责任是自由和尊严,人的自由和尊严是社会进步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诗人、文化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努力做一个诗人,是因为我们没有权力因为物质而忽略精神,没有理由因为享乐而牺牲思想;我热爱文化,是因为我们不能回避生存方式中的伦理命题;我勤奋工作,是因为我们不能推却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责任。既然人类是诗意、智慧和理性的动物,就必然要脱离本能的野蛮和机械的冷漠,从而追求富于想像力、创造力和建设性的生活。我认为,所谓创意,并非仅限于做成功一件事情,关键是能够用创意的思维去影响发展的轨迹,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去实现人类应当享有的和平、文明和尊严,去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幸福生活。
    对我个人而言,作为诗人,我对一种富于创意的生活充满期待和信念;作为地方政府的一位负责人,我对一个拥有创意的社会负有责任和使命。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