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家,艰难讲述被遮蔽的乡村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于小龙 一位农村妇女,在贫穷、艰难的生活环境下,始终抱有一个文学梦想,她不断地写作,终于找到人生的尊严和目标。这是湖北襄阳籍农民作家周春兰小说中主人公周任玉的故事。 新年伊始,周春兰的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连同湖北省另外9部农民作家的作品一同正式出版,并在北京书展首发。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湖北省作协也在武汉举行《湖北农民作家丛书》创作出版新闻发布会,10名农民作家成为新闻发布会的主角。 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是“80后”,大部分则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怀着对文学的热爱,或一边种地一边写作,或白天打工,晚上创作。 ■在闭塞贫穷的乡村,舞文弄墨并不一定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在嘲笑与质疑声中,这些农民作家坚持了下来,10部作品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当下最鲜活的乡村生活,让读者了解今天的农民所思所想。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是真正的作家,因为他们是在用生活写作。只有这样贴近生活、书写生活,才可能创作出不衰的、有希望的文学。 ■帮助农民作家写作出书,并非要推出一部或几部惊世作品,而是向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传达一种更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与理念:除了看电视、打麻将之外,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读书写作。他们的姿态,可以影响到整个乡村的文化生态。 以自己为原型,关注农村小人物命运 农民作家周春兰创作的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共24万字,讲述的是主人公周任玉因娘家贫穷,备受婆家欺负。与其他农村妇女不同的是,周任玉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寄托于笔尖,写作成为她抒发感受、抚慰内心、战胜苦难的途径。最终,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家人的理解。 周任玉妈妈在她最痛苦的时候说过:“哪个烟囱不冒烟?”作品结尾这样写道:“我妈说过:‘哪家烟囱不冒烟?’炊烟仍在飘,只是与以往有所不同。” 周春兰坦承,小说就是以自己为原型而写的。村里有些人听说她出书了,便找她要样书,被她拒绝了——一是样书还没有到,再就是怕人对号入座找她扯皮。 丈夫饶志启在一旁开玩笑:“等书来了要好好翻一翻,可别把我丑化了。” 周春兰说,小说从写成到最后定稿,饶志启已经翻过好几遍了,里面确实写了他一些负面的东西,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 过去,周春兰因经常写作,一度让饶志启觉得不靠谱,认为瞎写会影响了正经事,有时发脾气,就会抢过作业本,扔在院子里扬言要烧掉。后来,饶志启看她都是忙完农活后挤时间写,也就不大吭声了。在外打季节工的他还经常主动承担一些农活,给周春兰腾出时间写作。 初中毕业的周春兰与为人老实,但兄弟众多的饶志启结婚后,因为家境贫寒,被同村人瞧不起。在地里干活,其他人一起聊天,唯独撇开她。婆媳、妯娌间关系也很紧张。 周春兰表面上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内心的苦闷却一点点淤积。“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孤雁,迷失了方向,停靠在一棵枯树上。” 为发泄内心苦闷,她尝试将情感寄托于文字,开始创作诗歌。周春兰写作热情高涨,旁人却不停泼冷水,认为她是“另类”,经常冷嘲热讽。 尽管寄出去的稿子很少被采用,每次还要花打印费和邮费,但周春兰始终没有放弃。1997年的秋天,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襄阳广播报》刊登了她的短诗《谁能与我同行》,这给她带来了信心与勇气,写作也从发泄郁闷逐渐成为生活的信念所在。 2007年下半年,周春兰得知方方当选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女人之间更能相互理解,抱着这一想法,她鼓足勇气,给方方寄去一封信,并附上两篇短篇小说。 周春兰并没有期望方方回信,不久就忘记了这件事。2009年4月,她突然接到省作协的通知,邀请她前往武汉,与全省30多名农民写作者参加农民作家培训班。原来,方方觉得周春兰的写作感特别好,同时也被她的坚持深深打动。开办培训班,方方首先想到了她。 培训结束后,周春兰通过遴选,成为10个农村题材长篇小说选题作者之一。在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彬的指导下,3年时间,周春兰6易其稿,最终完成《折不断的炊烟》。 发表的作品日益增多,周春兰渐渐在村内外小有名气,人们开始知道身边有了个“爱写稿子的人”。有村民要打官司维权,请她帮忙写状词;与亲人的关系也慢慢融洽…… 记者1月14日前去襄阳采访周春兰,在襄阳火车站“打的”,司机问:“快过年了,去襄阳做什么?”记者说,要采访一个农民作家。他脱口而出:“是不是周春兰啊?”原来,司机是周春兰邻村的,他自告奋勇把记者一直送到他眼中的“周老师”家中。 “写作改变了自己对周围人的看法,也改变了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写作让我站在更高的路上。”谈到写作带来的改变时,周春兰如是说。 经此一番历练,周春兰成为湖北省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有了作家的正式身份。目前她正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主题同样是关注农村小人物的命运。 把对文学的追求,变成生动的作品 周春兰说:做梦都不敢奢望自己今生能出什么书,更不敢想能成为什么作家。 “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帮她圆了梦。这一计划由湖北省作协联合长江出版集团共同推出,而这一计划就缘于周春兰给方方的那封信。 “方方是名作家,又是作协主席,自己作为无名之辈,给她写信根本没抱任何希望。”周春兰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心态。 湖北省作协秘书长高晓辉介绍,收到周春兰的信,方方坚定了“想要为湖北农民作家做点什么”的想法,并提议启动一项“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2009年元旦一过,省作协党组、主席团就专题研究确定了有关方案,并成立了5人工作专班。 “农民作家扶持计划”于2009年4月启动,历时3年,整个计划分为4个阶段:农民作家培训、申报选题、创作扶持、出版推介。 全省农民作家培训班2009年4月在武汉举办,6场富有针对性、贴近性的专题讲座推出:“三农”专家、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吴毅教授主讲《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文学评论家、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於可训教授主讲《最近15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文学评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美兰教授主讲《长篇小说创作的两个问题》;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先霈教授主讲《小说语言问题》;省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刘继明主讲《农村题材与农村问题》;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陈应松主讲《农村小说怎么写》。 “一周的学习中,没有一个人迟到早退,学员提问踊跃,讨论热烈。说他们如饥似渴,再恰当不过。”时间虽已过去几年,当时的组织者、湖北省作协秘书长高晓晖记忆犹新。 培训结束,省作协向包括32位学员在内的全省农民作家,征集到41份长篇小说创作提纲。 经专家无记名投票,10份提纲被列入创作扶持计划,省作协聘请省内著名编辑、作家、评论家、大学教授与农民作家结对用3年时间一对一进行创作辅导,最终10位入围农民作家,每人完成了一部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这10部小说分别是周春兰的《折不断的炊烟》、朱雪的《梅花塘》、熊衍锟的《古河潮》、李旭斌的《布袋沟》、王能明的《郝家祠》、熊章友的《断碑》、张开宇的《马庄的风云人物》、李俊勇的《南来北往》、肖吉芳的《风雨缪家庄》、余书林的《荒湖》。 据介绍,对于这10部小说,湖北省作协原本想通过投票“十进六”编辑成《湖北农民作家丛书》出版,但没想到专家评价都不错,最终决定10部作品都给予出版。 《荒湖》作者余书林告诉记者,专家教授“一对一”的创作辅导让他大获裨益,辅导老师刘川鄂教授不顾天气炎热、农村条件差,两次来到他家进行专门辅导,体验“荒湖”环境,讨论小说的构思、创作和修改,使他开阔了文学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 周春兰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把作品写在学生作业本上,送到几里外的镇上打印。辅导老师、中南民族大学杨彬教授获悉后,送了她一台电脑。 经过作协3年的培训、专家辅导、主题筛选及修改,农民作家们的文学追求变成了一部部生动的作品。方方很欣慰:3年后的今天,可以说我们的目标基本实现了。方方强调,这一计划前期主要是公益性的,不过,出版作品之后的下一步是让作品走向市场,多举行签售活动,“不只是出本书而已,也要让农民作家获得经济效益。” 《湖北农民作家丛书》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承诺给每位作者5000元的稿酬,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给每人颁发了5000元的奖金。 为农民作家开设培训班,为他们出书并将作品推向市场,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是先例。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认为,湖北作协通过鼓励和扶持农民作家创作,呵护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从而影响和改变乡村的文化生态,对新农村的建设有“输血”之功,更有“造血”之力。 对此,高晓晖说:“农民作家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差,而且常常被误解。中肯地讲,农民作家的作品很多达不到发表水平。但作协鼓励他们热爱文学,并通过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鼓励农民创作,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是希望多一个写作的人,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当然,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也不可能指望一次活动能带来多大改变,但是不做努力,就永远改变不了。” 干活途中想到什么,就用纸记下来 《湖北农民作家丛书》的这10部作品基本都是农村题材,都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 如何评价这10位湖北农民作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创作水平和写作实力?方方说,这些农民作家是业余爱好者,都发表过文学作品,也是各地市州推送上来的有潜力的农民作家。这次出版的10部长篇小说,至少一半以上比现在一些所谓作家的东西都要好。甚至有一两部,比当前走红的某些作品要好,她建议读者不妨比对着看一看。 何建明说,10位农民作家的作品让人很激动,每一本书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当下最鲜活的乡村生活,让我们知道今天农民的所思所想。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是真正的作家,因为他们是在用生活写作。 何建明说,文学是心灵世界的灯火,职业和身份都不能阻止写作。他勉励农民作家,把生活的根再扎深一些,用自己的感情表达中国社会所期望看到的,“没准儿你们就是明天的巴金、茅盾。” 何建明还认为,现在很多作家都在写30年、50年甚至100年前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了解今天的生活,他们离真正的生活太远了。而只有像这些农民作家那样贴近生活、书写生活,才可能创作出不衰的、有希望的文学。 国家一级导演、武警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陈胜利,是一位对乡村题材情有独钟的导演,他曾将湖北省著名作家刘醒龙的小说《凤凰琴》拍成电视剧。在他看来,“‘农民作家’这四个字就让人怦然心动。我们现在的乡村题材影视剧找不到音准了,有些不着调了。湖北这一批农民作家呈现出了汉江平原农村的真实风貌。” 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高毫林认为,这些作品没有受到当今影视、网络的污染,很有泥土气息。评论家李鲁平盛赞农民作家们写得很真实,作品里有很多浪漫和理想化的东西。 小说《布袋沟》作者李旭斌今年已经62岁,他说:“我们的作品与庄稼一起成长,比不上专业作家的文字体面,但它们是没有施加化肥和农药的纯天然绿色产品。”有时候在干农活的途中想到什么,他就用纸记下来,晚上再誊好,“读书写作,让我在洗净泥腿之后有了逃遁到世外桃源的片刻宁静”。李旭斌收获了自己的心得,也收获了乡亲们的关注和赞许。 “我不断告诫自己,写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我在记录自己的祖辈父辈,我在歌颂自己的山川大地。”农民作家张开宇说,写作是“为乡村和大地发言”。 《荒湖》作者余书林也认为,自己与村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熟知乡土人情,所见所闻与感受就和那些专业作家不同。从1987年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在《芳草》杂志上刊登,到如今长篇小说的出版,他觉得作品里还有很多遗憾,因为迫于生计不得不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留作打工务农,未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和写作中。 他们的写作,影响乡村的文化生态 方方是“农民作家扶持计划”的倡议与推动者,作为湖北省作协主席,谈及初衷,方方表示,湖北不少平原和山间的村庄里,有相当多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热爱文学,痴迷写作,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更不顾生活如何艰辛,他们都不肯放弃对文学的热情。 在方方眼里,这批容易被人忽视的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为了写作,这些农民作家中有人甚至卖了牛和房子,写下的废稿纸摞起来比人还高。 在闭塞贫穷的乡村,舞文弄墨并不一定就会带来尊重和理解。“大部分村民都觉得,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能写出什么名堂来,你要能盖楼房才算是本事!”但冷嘲热讽并没有压制住周春兰的创作热情。 去周春兰家采访前,相关人士已经告知她坚持写作的不易,但当记者走进周春兰的家时,还是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摇摇欲坠的泥土坯的房子,昏暗的客厅,一方落了尘的供桌,一张凉床和几把各有残缺的椅子躺在凹凸不平的地上;抬头,屋顶还透出几星亮光。为迎接新年,她用报纸在斑驳的墙壁上糊了一遍,算是“粉刷”。寒风穿过残破的窗户,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在她家坐了个把小时,记者两腿冻得发麻。 来自应城市黄滩镇卢庙村的李俊勇是小说《南来北往》的作者,他说,最大的困难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的不理解。李俊勇的“不务正业”也引起了村里人的闲言碎语。“这个家伙,整天不好好种田,不安分。”在村里人看来,他高中都没考上,就证明读书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在一路的嘲笑与质疑声中,李俊勇坚持了下来,如今妻子儿子已由最初的不太理解,开始以他为豪。 方方说:“初知这些情况时,我很觉惊讶。在一些场合发言,甚至还力劝这些乡村的作家们最好还是先顾及生活。生活安定,写作便无后顾之忧。后来发现农民作家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虽然贫穷,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需要,应该同有钱人一样。他们愿意这样生活。这话真是让我警醒。是呀,这样的生活难道就不应尊重?” 对此,方方很动情:“或许他们的背后,有人冷笑,有人讥讽,有人打击,但他们都不介意。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全身心地对着稿纸,尽情倾诉和表达。” 方方感慨,在当今社会,他们能甘于寂寞坐在屋里读书写作,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与尊重。作为同行,作协应该伸出援手,组织编辑、评论家、教授、作家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让他们的作品慢慢有能力走向市场,帮助他们在努力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过程中,也过上基本有保障的物质生活。 但方方也表示,“农民作家扶持计划”帮助农民写作出书,并非要推出一部或几部惊世作品,而是想通过农民作家的写作,向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传达一种更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与理念:乡村除了看电视、打麻将之外,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读书写作。这比推出一部伟大作品更加重要。 这些农民作家的写作,不前卫不时尚,形式上没有花招迭出,更谈不上文体革命。他们只是一老一实地写来,写得动心动情,诚恳踏实。从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他们真实的情感,能触到他们炽热的内心,能感到他们充沛的力量,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已足够。 在方方看来,这些农民作家的写作姿态,可以影响到整个村庄的文化生态。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也感叹:10部作品真实反映了农民生活、农民情感、农村面貌和时代精神,真实反映了农村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打造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精神高地,难能可贵,值得敬重。他表示,下一步将组织农民作家走进校园,用他们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教育学生、启迪社会。 方方透露,湖北省作协正在酝酿启动下一个“3年计划”,将推出“湖北工人作家扶持计划”,继续为湖北基层作家做好服务工作。 原载:《文汇报》2012-01-31 原载:《文汇报》2012-01-3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