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商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被运用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明星制”这一商业手段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它越来越不安分于广告圈中,而是朝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进军。“明星主持”随处可见、“明星作家”也是屡见不鲜。如今,“明星制”也活跃到了戏剧的舞台之上,形成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当今话剧舞台上一些叫座叫好的剧目,都笼罩了一层明星的光环。在故事、主题、思想等因素的考虑之外,是否有明星演出成为了越来越多老百姓买票进剧场的重要原因。对于明星自身来说,回归话剧舞台是他们艺术上的一种追求。即使有着影视传媒的巨大诱惑,舞台也始终保持着它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原本由国家统筹安排、全额拨款的国有话剧院团,不再仅仅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者,而且是公共文化消费中艺术产品的生产者。既然呈现于舞台之上的戏剧作品,它的一部分价值的实现,要靠进入流通领域,向观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售卖戏票取得,那么它也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具有商品属性,因此,必然要面临如何应对市场挑战的现实。而明星加盟就是其中一个迅速占领话剧演出市场的有效捷径。不可否认,当今话剧舞台上一些叫座叫好的剧目,如《四世同堂》《简爱》《窝头会馆》《喜剧的忧伤》等,都笼罩了一层明星的光环。在故事、主题、思想等因素的考虑之外,是否有明星演出成为了越来越多老百姓买票进剧场的重要原因。 明星话剧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那时因为受到影视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大冲击,大量的舞台演员和观众都被拉进了电视电影的大潮之中,中国话剧的演出市场曾出现了一度低靡的萧条景象。话剧出现彷徨,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刻,明星开始登场。正因为电视电影走进了千家万户,影视明星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明星回归舞台的演出方式就重新把人们带进了剧场。“明星制”是商业戏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明星话剧的萌芽伴随着商业戏剧而出现。1994年,在北京上演并引起反响的剧目《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是商业戏剧发展的源头之一。当时被炒得大红大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选用了演艺明星史可出任主演。另外,郑铮、姜文等影视明星陆续回归舞台,分别演出了《情感操练》《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等话剧。此后,雷恪生出演了《老顽固》,陈佩斯出演了《托儿》,葛优出演了《希望长安》,肖雄出演了《霸王别姬》,袁泉、陈数分别扮演了《简爱》、张凯丽、张丰毅出演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吕丽萍、孙海英出演了《培尔金特》,黄磊、孙莉出演了《暗恋桃花源》,凡此种种,众多影视明星在舞台上纷纷亮相,他们演出的话剧成为舞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曾成功运作《霓虹灯下的哨兵》《七十二家房客》《家》《雷雨》等一系列明星版话剧的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叶惠贤,在一次访谈中谈及“明星话剧”的话题时认为:“明星是硬道理。”而作为台湾当代戏剧的领军人物,《暗恋桃花源》的导演赖声川也曾说:“一个舞台剧质量好坏,其根本在于剧本,但一个舞台剧票房的好坏,起用明星制无疑是具有号召力和亲民性的。”现实证明,起用明星阵容,掀起了观众的热情,活跃了话剧市场,似乎成为了话剧制作的金科玉律。 对于投资方来说,明星加盟话剧,无疑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从而提高人气,提升票房,具备更强的市场号召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创作者来说,关注的目光可以成为他们投身戏剧艺术的一个动力,从而有效推动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前进。对于观众来说,剧场成为了他们与自己喜爱的明星接触交流的另一种方式。而对于明星自身来说,回归话剧舞台是他们艺术上的一种追求。即使有着影视传媒的巨大诱惑,舞台也始终保持着它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魅力。当与观众置身于同一个剧场时,演员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镜头,而是近在咫尺的观众,两者间无声的交流不仅仅给予了观众灵魂的洗礼,也让舞台上的演员受到了心灵的净化。 在当代中国,影视明星原本很多就是话剧演员,舞台艺术的一气呵成和不可重复成为许多演员、尤其是明星考验演技的一个场所。例如雷恪生、焦晃、朱旭、濮存昕、奚美娟、吕凉、杨立新、徐帆、冯远征、何冰、张凯丽、朱媛媛、陶红、秦海璐等演员,既是银幕上的热门明星,也是舞台上的实力演员。曾在明星版《雷雨》中扮演鲁贵,在话剧《四世同堂》中扮演祁老太爷,在《老舍五则》中串演多个角色的影视明星雷恪生,就曾在排练场上对记者说:“话剧是最过瘾的,这一点影视作品没法比。因为话剧是跟观众直接进行现场的交流,火候拿捏得当的演员,就能让观众哭,能让观众笑,而且要大笑就大笑,要小声乐就小声乐。话剧的演出空间很大,影视剧受导演限制,你想这么演,导演说不行,要按他的,有时候你想调整一下再来过,导演说行了,就过了。可在舞台上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演。有时候演员在台上,觉得怎么好就怎么演,导演有什么意见,也只能下来再说了。” 明星能把观众拉回剧场,也同样能导致观众远离剧场。明星话剧的存在前提虽然是明星,但其核心竞争力仍然是话剧。事实证明,戏剧艺术的源远流长主要依靠剧本这一文学形式的代代相传。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代表作《雷雨》《茶馆》,历经几代不同演员的演出,依旧光芒璀璨,经典地位不可动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剧本的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星话剧并不是市场不败的万能钥匙,在表面欣欣向荣的背后,其实潜藏着许多不良因素。明星话剧对于话剧的复兴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若只想靠着明星效应来笼络人心,那迟早会一败涂地。因为任何过度消费的东西,都会令人起腻直至抛弃。因此,在我们看到明星话剧所带来的优势之时,也要对其所存在的劣势具备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首先,明星的流动性很大,明星话剧的制作团队和演出班子大多为临时组建,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感。明星因为事务繁忙,活动较多,自然会在排练和演出的时间上受到限制。因此排完即散,欠缺与他人磨合的时间,从而会影响彼此之间的配合与默契,这对讲求团队合作的戏剧艺术来说是十分致命的。 其次,演出市场一味跟风,争相效仿,各路明星无论适合与否,都在舞台上票一把话剧,久而久之就会让观众感觉不到新鲜,甚至心生厌倦。“明星制”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在对经济、名利效应的考虑下,一味地加强其可视性和娱乐性,只会削弱戏剧本身应有的艺术品格。因此这种失衡后的明星话剧很容易成为哗众取宠的消遣品。要知道,明星能把观众拉回剧场,也同样能导致观众远离剧场。明星话剧的存在前提虽然是明星,但其核心竞争力仍然是话剧。 再次,明星的高额出场费导致了话剧制作成本的增加,影响到演出票价的制定。高额的票价吓跑了观众,浇熄了热情,从而间接影响了话剧艺术的发展和普及。而且,如果只考虑运用明星博得一时的市场效益,就有可能挫伤那些坚守在话剧一线、有生长潜力的其他演员艺术创造的积极性。 因此,明星话剧,并不是“明星+话剧”的简单运作,要获得明星话剧的成功,实现其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使话剧艺术与明星制度珠联璧合,彼此辉映。 对于创作者和投资者来说,要以戏剧的艺术性为本,要重视话剧剧本的创作。事实证明,戏剧艺术的源远流长主要依靠剧本这一文学形式的代代相传。无论是古希腊不可企及的戏剧艺术,还是世界各国多姿多彩的戏剧文化,流传和交流的主要媒介,还是以剧本为主。例如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代表作《雷雨》《茶馆》,历经几代不同演员的演出,依旧光芒璀璨,经典地位不可动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剧本的价值。好的剧本宛如衬托明星的夜空,它让明星焕发出耀眼的光芒,相反,差的剧本有可能让明星真的成了花瓶。所以,即使是明星戏剧,也要以剧本为主导。 另外,在对于演员挑选的问题上,不能只是一味追求明星的经济利益。而要考虑明星与角色的契合程度,明星参与排练演出的档期和态度。明星话剧,并不只是一种市场上的商品,若能平衡好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依旧能够创造出戏剧艺术中的精品和经典。 对于明星演员来说,要慎重选择,认真对待自己的排练和演出。演出如同仪式,严肃而神圣。舞台存在魅力,但更具挑战。明星参与话剧演出,不应是一种资历的炫耀,更不该是一种人气的炒作,而是演员对自己提出的一种更高要求,从而不断锤炼自己的演技,磨练自己的品格。因为演员最终能够抓住观众、征服观众的,不是外貌,不是炒作,而是铮铮的演技。例如话剧《李白》中,“李白”一角的扮演者濮存昕,就是在几十年,几百场的演出中不断磨炼,才有了今天如同把“李白”化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演出状态,一种自然自在的潇洒风格。作为演员,只有扎实努力,强化自身舞台表演功底,才能保持自身的魅力。 对于观众和传媒来说,也要给予明星话剧以冷静、客观的评价,给予演出市场以正确、积极的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培育出更多的戏剧观众,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使明星话剧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为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19日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