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郭冬、王泰来的《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信片》震撼了我。这本左图右“史”的书,不仅在形式上契合了读图时代的需求,而且首次将晚清民间画匠在大清明信片上彩绘过的人间万象公之于众。 这无疑是一本具有文化贡献意义的书。它的创造性在于: 其一,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清代手绘明信片为实证载体研究我国晚清史的著作。本书中,那些被京津画师摹绘在明信片背面的手绘图画,犹如历史拼图,拼接出了长长的晚清帝国线性衰亡史。作者在成为研究这笔民族财富的首倡者与亲历者的同时,呼吁当今人们重视这一再现了中国晚清社会面貌的“图录历史”。富于创意的是,该书以清朝抢眼的明黄色作封面,使形式与内容达到一致:告别以往人们讲述清朝江河日下处境的沧桑感,摒弃挽歌情怀,作者郭冬将鸦片战争的炮声,视为近代中国崛起的呐喊,指出对1840年这一历史分期节点的新认识:“1840年既是晚清历史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发端……从断代角度看,晚清作为大清帝国的历史,已是盛极而衰之‘衰’那一段了,晚清史就是衰亡史;从近代史角度看,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落后的开始,西方列强武装打断封建社会自然进程的同时,也导扬进了先进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之风,这是中华民族觉醒崛起的开始,国家振兴的发端”,不乏学术亮点。 其二,它是国内外第一本记述清代手绘明信片研究成果的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泰来开始收集清代民间画师绘有图画的明信片。那是百年前参与了对华作战、经商、传教、摄影、新闻、外交、探险等诸种活动的西方人,寄给他们亲人的清代手绘邮资片,集邮家王泰来以国际国内拍卖、交换邮品等各种形式,将这些片片索回到故乡。他的努力得到回馈——他以清代手绘明信片形式编组的邮集《清末纪事》获得2001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一等奖加特别奖。本书正是在《清末纪事》的百枚清代手绘明信片基础上,遴选、扩展并重新构思立意,划板分块,加注解说词而形成的。 本书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清代手绘明信片的界定,对绘制者、策划者的判断,对使用情况的研究,以及对价格的考察。作者对每枚手绘明信片都注明了版别、邮路、戳记、收寄局、到达局等邮识。 王泰来对清代手绘明信片的界定是:十九世纪末期到清王朝覆灭期间,中外邮政机构在中国国土上发行使用的、背面有手工彩绘的明信片,统称清代手绘明信片,俗称手绘片。后来,这称谓作为词条,被收入《中国集邮大辞典》。作者从画面描绘的历史事件、地域风情,作出了“绘制的艺人群体主要在天津”这一推断;从实寄片的邮戳,作出了“至德国邮路有以下两个:一是经西伯利亚到德国,另一条是水路,由上海至香港经印度洋、大西洋到欧洲诸国”等结论;从当年实寄德国的手绘片多于其他国家的现象,提出了天津邮政部门的德国职员“最先策划在邮资片上加绘彩图并付之实施”这一可能性。这些研究成果,为今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与设想。 其三,本书是第一本将民间画师付诸明信片的手绘成果作为研究对象的书。面对今日已经十分注重开掘史料研究的多学科专家忽略手绘明信片存在的史实,本书明确指出了手绘明信片当年存在的意义:尽管“它的声音实在、实在微弱,与西方列强用枪炮送来的西学强音不能对等”,然而还是“飞扬过海向西方人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西传’的渠道之一,在无意中与西方文化完成了对接交流的互动”,并出人意料地赢得了西方世界的注意。这种富于创造性意义的定位,显然为那些记录了晚清帝国告退前后一瞬的清代民间画师赢得了一席之地。本书将画师的创作分列成“如此官场”、“抗击列强”、“西风东渐”、“市井人家”、“戏出儿”等11个板块,在评述时,不仅超越手绘明信片原作者的意图,对画面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思想开掘,而且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民间画师以及画坊的艺术水平。 其四,本书是第一本将手绘明信片信件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书。手绘片中的信件内容,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在华外国人与侵华官兵思想状态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彼时人们对语言的运用与书写习惯不大同于今天,有些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有些实寄片经历遥远邮路而模糊不清,作者便找到相关国家的高龄老人对明信片文字进行辨认。在本书手绘片的寄信人中,有恪守侵略立场者,如赞扬1896年在中国黄海风暴中亡故的伊尔底斯号炮舰侵略官兵“遇难时高呼:皇上万岁,祖国万岁”(图13《伊尔底斯纪念碑》),欣赏侵略兵用“竹子抽打”中国人的画图并“将明信片转给有关的熟人”(图18《淫威》);有借战争之机发泄性欲者,如告知朋友体会的“在中国就是这样,而且越来越棒”(图80《挽着敌人的臂膀》);有厌战者,如德国远东派遣军野战军38师军需部军人向另一军人倾诉“三个月来,我就坐在这儿,哪儿也去不了,整天沉浸在打牌、喝酒中”(图54《踢踺》);有思亲思乡者,如“昨日已经写了一信”,今日又“找到了我在毕伦史泰茵的照片,如你们所愿寄上在piccol的照片”,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深切思念(图44《放风筝》);有崇拜中国者,如寄信人埃文·沃尔夫盛赞中国:“这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有意思的城市,或许我还要在中国内地做一次旅行(图99《打面缸》);有关注中国国情者,如寄往伦敦的信充满同情地评说了手绘片上偷奸受刑的男女:“他们离得很近,又很远”(图10《偷欢的代价》)……这些内容迥异的手书,成为映照当年在华侵华者情感、信仰、心理世界的镜子,给后人(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留下了厚重的研究课题。 这是一本给历史爱好者看的书,它将晚清社会视为古老国家的转型时代,展示了嬗变时代的图录历史;这是一本给文学爱好者看的书,它以“宏伟叙事”的构思,“娓娓述说”的散文笔法,富于音乐韵律的文学语言,描绘出那个社会;这是一本给集邮者看的书,它填补了中外集邮史上有关手绘片内容的空白;当然,它也是给我这样文化研究者看的书,除了两个富于引导意义的序言外,书中各板块均写有小序,在图面排列上,有图有文,独立成篇。我们可以通体阅读,从历史文化角度获得整体印象;也可随手翻看,跳页赏读。 (《远去的大清帝国》,郭冬、王泰来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