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高尚其志 精妙其文 ——伍经建先生散文集《盼雪》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左郁文 参加讨论

    袁枚《随园诗话》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品决定文品,文品表现人品,这大约是一条文学创作的规律。
    与伍经建先生相识多年,也经常在报刊上拜读到他的文章,对于其人其文的了解,算是比较全面了,用“高尚其志,精妙其文”来概括,自以为还算妥贴。
    伍经建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牌子是响当当的;毕业后分配至湘潭大学教写作课,亦可谓“得其所哉”。但他却别出心裁主动请调回了邵阳,先是办刊,再是办报,一晃就是20多年。由“米箩”跳入“糠箩”,由高级学府的师长而为替他人作嫁衣裳的报刊编辑,这种主动的自为的环境与角色的负向转换,表现的正是他热恋家乡的深情、钟爱文学的执着和不慕虚荣的高洁。他在《相聚在羊城》里写道:“不是大鹏,何必仿效日行千里的飞翔?不是水手,何必趋之若鹜地‘下海’?我还是安坐窗下,耐得寂寞地守住自己情有独钟的那种生活姿态。”正是这种澹泊宁静朴素无华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他事业的成功和创作的丰收,在继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爱的变奏》之后,新近又推出了由珠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散文集《盼雪》,共收散文70余篇,计19万字。引用作者这部文集开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可说是他“闪烁着灵光旋舞,不事喧哗地把冬天的故事推向高潮”的心血凝结。它冰清玉洁晶莹剔透,它情意融融温暖人心,它是这个冬天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期盼。
    《文赋》云: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它表达了陆机创作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作文之由,一是感于物,即伫立于宇宙之中深刻地观察万事万物以引起文思;一是本于学,即从三坟五典等大量古籍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以加强文学修养;这大概就是文学创作的不二法门了。伍经建既具观察生活剖析事物的慧根慧眼,又有勤奋好学积累知识的丰厚功底,还有长年办刊办报琢磨文学的实践经验,因而也就自然造就了他文章的精妙。从《盼雪》这部散文集中,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其呈现“精妙”的几个方面:
    一是文生于情。这部散文集中的70多篇文章,每篇都充盈着作者对描写对象的真情实感,无丝毫的矫情与饰伪,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自然流淌,是作者主观情绪与客观事物浑然一体的融合,就怪不得伍振戈先生要用《情感·情致·情操》来作这本散文集序言的标题了。伍经建先生的游记散文,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寄语韶峰索道》、《云山禅意》、《碧水一路鸟啼心》等就是这样的杰出篇章,《美女晒羞》甚至还雅而避俗地表现出他心旌摇荡的情感态势。他的一些亲情散文如《唱给母亲》、《父亲》、《殊深轸念》、《永恒的辉煌》等,都能于极其质朴自然的叙述中蕴蓄极其真挚深沉的感情,让读者随着他的情感一起律动,是一批由至情而生的至文。
    二是意溢于事。伍经建先生的散文不但极富情韵,同时也极具哲学意蕴和思辩色彩,超越叙述对象本身的意义去开掘更进一层的高远境界。这种特点有时表现为从叙述中提炼出来的直接议论。例如《盼雪》有曰:“社会上充斥着纷扰,向功名行窃,向金钱谄笑,向人性中卑劣的念头俯首称臣,在欲望的河流上沉浮,让短暂的快乐酿造绵长的痛苦……只有雪,能给你一份独有的宁静,一份超然的静美,一份温馨的回忆;也只有雪,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撇开这种话语形式的整饬和精彩不说,这种议论不正是放射着哲理光辉和镀抹着思辩色彩么?这种特点有时又表现为段末篇尾的总结性议论。例如在《湛江的“热情”》中,作者先是将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湛江汽车站一些车主用绑架的方式强拉乘客的霸道和敲诈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然后在篇末总结议论说:“我想,这世界已钻进了钱眼,哪号怪事没有呢?岂止湛江!问题是出现了怪事竟无人过问,不能不说是这一方土地的悲哀。”这世界已经掉进钱眼,这人间已经麻木不仁,伍先生为之扼腕慨叹振聋发聩的议论,把这篇短文的社会意义和警世效应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广阔的界域。
    三是无华而丽。片面追求写作语言的华美和堆砌形容词,那只是“绮丽不足珍”的浮靡。伍经建先生是驱遣文字的高手,读他的作品,你会体味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在与清新。这种清新绝非平淡,而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由浓而淡的境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形象和理念的直接载体。伍经建先生无华而丽的语言风格,加上新奇贴切的比喻的巧妙运用,使他的作品能在质朴凝炼中透出天然,在整饬排比中显出气韵。比如:“几场潜度的雨,一地坠落的叶,悄然把季节推至深秋。”又如:“当灵魂开始扭曲,生命开始变形,雪便是无声的忠告和圣洁的呼唤。”类似这样的句段是处皆有。他运用比喻往往出人意外,显得特别多姿多彩,例如:“听着那嘈杂的叫卖声,犹如掉进了青蛙闹春的池塘。”他可以把随风飘舞的雪花说成是“天宇种植的花”在“弯弯曲曲地飞”。其比喻的形象、妥贴与新奇,于此可见一斑。我特别欣赏后一个比喻中“弯弯曲曲地飞”,比起惯用的“柳絮因风舞”和“纷纷扬扬”来,就要鲜活得多。
    四是不炫而厚。伍经建先生读书多,涉猎面广,这表现为其作品极强的知识性。他谈佛论禅就如高僧说法;他对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似乎颇有研究,对诸子百家等的引用,往往都非常恰切;他如天文地理、历史掌故、诗词联语、花草虫鱼、民俗民风等,往往信手拈来,任意驱使,便成佳趣。记得苏轼曾讥笑孟浩然“诗非不佳,可惜作料少”,言下之意是说孟浩然的知识积累欠缺,作起诗来显得贫乏。伍经建先生的“作料”极其丰富,因而其作品的认识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读者就能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相反的情况是:李商隐和辛弃疾大量用典用事地为诗为词,因而招致“獭祭”和“掉书袋”之讥,那是故意卖弄和炫耀的弊病。伍先生虽然知识渊博左右逢源,但他绝不卖弄与炫耀,而是该用则用,无斧凿的痕迹,无堆砌的嫌疑,却又能使他的作品整体地呈现出一种厚重,一种高层次文化品位。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1.3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1.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