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细节! 记得四五年前,一个文友从千万里之外,给我邮来他刚刚出版的长篇散文,让我欣赏并且点评。这位文友的语言很棒,很干净,时不时有奇妙的句子跳出来让我眼睛一亮,又让我会心一笑。作者写他人到中年时,回到朝思暮念的故乡,他的故乡在江南,江南的春天如诗如画,当画面中出现了桃花和梨花同时争艳的场景,我觉得有点不敢理解,我自己是种过果树的人,一般是桃花先开,然后才是李花,梨花,樱桃花。或者美国的农情跟江南不一样?我只是不知道而已?但是当我看见杜鹃和喇叭花也加入了桃花和梨花的群芳谱,我觉得自己很难相信这个细节,一定是作者一个人的想象和夸张。种过花的人都应该知道,杜鹃开在桃花之后,喇叭花大都在盛夏的清晨得意洋洋。通篇读下来,这是一篇严肃的大散文,不是穿越类的幻想小说,只是这桃花和喇叭花同开的场景,跟张飞打岳飞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跟文友谈起这件事,他说他会修改的,毕竟还有再版的机会。我真羡慕他,还可以再版。我在多年前也发生过类似的细节错误,那是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在《北京文学》长篇增刊上。小说的错误是这样发生的,一群中国留学生到海边旅游,黄昏时晚霞如火,他们沉浸在大西洋的日落中。问题就出在这里,在美国的东海岸(大西洋),只能看日出,不能看日落。日落只能在美国的西海岸(太平洋)看。我记得当初发现错误后,先生还安慰我:不用急,你可以把细节改成东海岸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海的岛上日出日落都可以看。我摇头:已经来不及了,刊物已经出了,白纸黑字,再也没有机会改正,只好贻笑大方了。后来一个美国朋友,也是搞文学创作的,她宽慰我:这个细节小错误算不了什么,美国作家犯这样的错误多的是,在东海岸看日落,在西海岸看日出,月亮和星星也经常乱用。一篇文章,语言、结构、思想固然很重要,但细节绝对不能忽略,一个细节的失误,如添了脚的长龙,再气势磅礴也会让人笑话。它可以让恢弘大篇落下乌黑的迹印,费好大的劲也擦不干净。严肃的作家一般都是在乎作品中的细节,甚至在乎得有点神经过敏。如果不敏感,对细节不计较,又怎能成为真正的作家? 孟 悟(美国) 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历史的情节 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小说要立体般地刻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就必须写好有关的情节。钟求是的短篇小说《爷是谁呀》(2010年《人民文学》第3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的。所以女主角斯韵的性格就刻画得很成功,与别的女白领有着不同的个性。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她小时候生活的令人唏嘘的情节。她十岁时是很不欢快的,父母离婚,她在残缺不全没有温暖和母爱的家中长大。父亲的注意力集中到她的身上,让她纠正“左撇子”的不良习惯没少挨打。她正是在很自卑的性格阴影下产生了口吃的毛病,但她说英语不口吃,这成了她的长处也是她个性中的一个亮点。参加工作后,她就想找一个说英语的老外做男朋友。经同学牵线,她如愿以偿地找上了做外教的约翰,她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说英语使她的性格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洋溢着快乐。一次斯韵和约翰买衣服与店主发生争吵,店主说她“把养滋润的身子喂给外国人”。斯韵愤怒地骂她“你……你混……混蛋!”在遭到羞辱时,她说中文还是口吃。这个情节表明她是很有自尊心的,并用“国骂”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她还教约翰骂人,以便帮她还击别人的辱骂。这几个情节表现她的性格发生了扭曲。 小说通过斯韵说中文口吃和讲英语流畅既矛盾又统一的对比情节,很深刻地揭示了她心灵深处自卑、内向等性格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成近乎一个泼妇的过程。小说着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历史的情节,给读者很多的启示。 杨国庆(湖北) 校园文学研究应重视学生刊物 上世纪80年代学生自主办刊的风潮,造成了一个庞大刊物群落的现实存在:校园文学社刊。与公开发行的正规文学期刊相比,社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内部发行的特质。一方面社刊无需仰赖消费市场的鼻息,获得独立自主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内部发行限制了社刊的影响范围,使社刊的稿件来源、阅读群体局限于一校之内。这规定了社刊的诸多特质:以本校学生为创作主体,以社团建设为依托,发表门槛相对较低,所用稿件大多未受删减,发稿自由度较强,等等。 我们认为文学社刊能够真实反映出校园文学的原始面貌。其一,它同普通期刊一样,能自动地、忠实地记录创作的时代序列。其二,正规文学刊物对栏目设置的规定性较强,时常通过大幅筛选来平衡、兼顾各类文体的数量与品质。经过“离析”、“提纯”,创作的原始格局与总体面貌遭致破坏。而文学社刊对栏目设置的规定性则往往较弱,根据稿源来设定栏目,来稿筛选、增删幅度并不大,能够大致保留校园文学的原始格局与参差质量。其三,在商品经济逐渐成熟的时代,刊物总要寻求乃至投合某个读者群,并接受其阅读检验。办刊取向的确立与转型,势必要将市场导向纳入重点考察的范围。而社刊则与之相反,经济上并无需仰赖市场(学校为其出刊拨款),这为校园文学提供了独立自主的施展空间。 社刊作为一套尚未进入研究者视阈的特殊“编年史”,可能会向我们展示一方关于校园文学的特殊景观。如果择取某一家学生文学社刊作为研究对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体校园文学的发展历程提供独特而可信的解释。 施 畅(浙江)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