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本色 和谐 大气——评李清明的散文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剑晖 参加讨论

    在当今的时代,文学越来越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奇怪的是,当文学被许多人弃之如敝屣的时候,却有一些人孜孜以求,对文学如痴如醉——他们之热爱和敬畏文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中使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并希望在这平静中“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李清明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聆听者”。作为一个颇为成功的军旅商贾,他无意于成为富甲一方的商界诸侯,而是静下心来,一心一意经营他心爱的散文。仅凭这点,我们就有理由心存敬佩,对他刮目相看。而当你读了他的《梦起洞庭》《微雨独行》《股海无边》,尤其是《寥廓江天》等几本精美大气的散文集,你在欣赏他的豪气、精明和务实之余,同样会被他的智慧、通达、平实中的文学想象力所征服。
    李清明的散文创作,粗略来说可分为“微雨独行”和“寥廓江天”两个阶段。“微雨独行”阶段的散文,可以说是“一个平凡人”的人生觉悟。李清明以一种自然素朴、平实恬淡的心境,以“微雨”般的低声细语,不厌其烦地阐释着一些看似平常然而又是深刻的人生道理。比如对生活要常怀感恩之心,人生在世孝义至重,君子要有三畏,要立言、立功、立德,还要有容乃大,以及小事不要随便,商道即人道,给咖啡加点盐,百静不如一动,简单就是幸福……这些散文随笔,篇幅一般都较短小,但都写得具体结实,往往是在一些人生故事或典故中渗透进生活的哲理。这类作品既是李清明人生经历和体验的浓缩,也是他生存智慧的结晶。由于是在“微雨”清新温馨的境界中“独行”,加之采用平常心的“独语”,这样,《微雨独行》自然也就能够吸引读者,同时获得了史铁生、贾平凹、莫言、阿来、于坚等作家的好评。
    当然,如果从思想和艺术的高度来要求,我们也许可以指出《微雨独行》中的散文虽有闲心和平常心,虽有智慧和哲理,但有的作品意蕴还不够深刻丰厚,有的在艺术表现上还过于单调,有的语言还过于浅白。因此,从散文的本体性这一角度看来,我更欣赏“寥廓江天”阶段的散文。李清明写于这一阶段的散文,可以用“本色”两字来概括。是的,本色。不论是《怀念》《渔趣》《寻狗》《车缘》《三座坟茔》《乡愁》,还是《外公的草鞋》《父亲》《“支书”生涯》《霸蛮》《河殇》《春潮》《失故园》,等等,无一不体现出“本色”这一创作特色。而所谓本色,按照李清明的自况:“就是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着手,从自己的感受写起,写出生活的真实感和原生态,有现场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不是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李清明《我喜欢写实实在在的散文》,见《寥廓江天》附录)李清明的散文,正是他的这一创作理念的实践。
    李清明在《微雨独行》中一再强调:要“常怀感恩之心”,要“过河拜桥”,要“聆听内心的掌声”。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在《常怀感恩之心》中,他这样写道: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17岁时,当我跌跌撞撞地离开我的家乡湘阴,故乡予我的所有恩惠便随着我所有的憧憬和抱负一起进入行囊。在从军的旅途上,在经商的风雨中,我都不曾忘记,也不敢忘记。
    是买马村养育了我,如果我尚能长成一棵大树,那么买马村便是我永远的根;倘若我可以流淌成一条河,它便是我不竭的源。
    我们看到,李清明在这里将自己比喻为“树”和“河”,而养育了他的买马村,则是树的“根”和河的“源”。正由于李清明是一棵有“根”之树,一条有“源”之河,而且离开家乡以后,不论在从军的途中,还是在经商的路上,李清明一刻也不敢忘记家乡,并幻想着将故乡给予他的一切恩惠以及所有的憧憬和抱负一起放入行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乡土已经化为精气血脉流淌于他的身体中,它几乎涵盖了李清明所有的最为迷人、最具诗意的记忆。尽管这种记忆对现实生活中的他而言已是渐行渐远,但在感情上,“它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远,相反却日趋深邃和清晰”,并且“一直保持着童话般的纯真色彩。”(《寥廓江天》后记)于是,在《寥廓江天》中,李清明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本色的乡村画面:八百里洞庭湖边上长满青草的湖滩,一望无际的芦苇和静静流淌的小河,特別是沅水和资水的帆影、晨曦、晚霞、月光,还有满河的歌声橹声,两岸的青山、翠竹、吊脚楼,以及年少的“我”头枕着船舷,静听沅水从船下流过的细碎的声音……这所有的描写,都是这样地富于诗情画意令人神往。当然,记忆中的故乡固然令人陶醉迷恋,而记忆中的童年虽贫穷却同样充满着欢乐和童趣。比如“我”和弟弟在湖中抓野生水鱼,水鱼咬住了我的肚脐眼,而“我”让弟弟用牛粪和稻草点起火才降伏了水鱼(《渔趣》)。还有“我”和小伙伴第一次见到“铁牛”拖拉机时又好奇又兴奋,我们将青草塞进拖拉机机头,谁想“铁牛”却只喝水不吃草(《车缘》)。这一桩桩记忆中的童年生活趣事,尽管我们在別的乡土作家的作品中也能读到,但在李清明粗中有细、有声有色的描述中,这些童年生活趣事却别有一番韵味。
    李清明的散文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散文。他写实实在在的人,写实实在在的事,抒实实在在的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李清明的散文是“新写实散文”。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李清明的散文尽管写的是身边的人和事,而且这些人事有时是细小的,甚至是琐碎的,但由于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有生命情调的灌注,有人文主义的精神追求和对于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怀,因此,李清明的散文又是和谐和超越的。这里的和谐,指的是他的散文中的自然风物、人物刻画、细节描写、意境营造,以及文字的表达,都在“本色”的创作理念中获得一种相融和统一。而所谓超越,则是对自我人生的超越,对个人经验的超越,也是对于具象事物的超越。我认为在散文创作中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散文固然不能一路“务虚”,但散文仅仅有具象的现实生活的临摹也是不够的。散文只有将具象和抽象结合起来,即在生活细节、事件和个人经验之中注进心灵和精神的因素,这样散文才能在“实”、在“小”中透出大气,达到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和境界。尽管迄今为止,还不能说李清明的散文在“实”与“虚”、“小”与“大”上已经结合得十分完美,但至少,李清明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朝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诚如上述,李清明的创作理念,他的美学理想是本色和平实。他希望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去叙述一种平实的生活,表达一种平实的人生和思想。他追求平实中的隽永、平实中的和谐与大气。纵观李清明的散文创作,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是相统一的,而且已经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不过,若从“诗性散文”的高度来衡量,我认为李清明的文字从总体看还不够细腻、空灵、优美和深邃。也许,这是由于追求“平实”而产生的艺术上的偏至,当然这也与作者的艺术修养有关。总之,我觉得对于李清明来说,如何使自己的文字在平实中更加细腻、空灵、优美和深邃,这是关系到他的散文创作能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