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批判》是针对中国教育积弊的力作,也是作者薛涌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该书详细分析西方大学教育的种种先进的理念与实践,从而对比分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缺失,力图为改正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献计献策,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薛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判选择从北大开刀,是有深刻用意的。北大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源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所以北大被当成中国的大学之首,对它的批判也就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判。 首先是批判国人对大学理解上的错误。有人曾经对薛涌“言必称外国”很反感,但在对待大学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以外国为标准,因为大学是在1200年前后的欧洲诞生的。这是当时欧洲的神学和法学传统汇流的结果,所以讨论大学问题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什么是大学的核心?在薛涌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从大学诞生以来的八百多年中,‘论辩’作为大学核心的精神从来没有丧失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教授没精打采地讲着满堂灌的大课,下课后就无影无踪。学校高楼林立,却缺乏辩论切磋的风气,大部分课程都有给定的答案。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和家长们最热衷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 大学的传统,在我们这里似乎早已经失传了”。如此“现实”的、功利的甚至有些市侩的为学之道,怎么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其次是批判大学教育在方向上的偏差。大学尤其是如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应该培养时代的精英,“精英首先意味着对世界一些核心的抽象问题的关注和承担,如人生的意义和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念是什么?人类的境况是什么力量塑造的?人类应该向何处去?等等”。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不是经管)、心理学等,是最主流的专业。只有在宾西法尼亚和康奈尔,商学和市场营销才比较有人气。应该说,美国大学的主流还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生活的文本。与此相对,北大最热的专业则在光华管理学院这种地方。”由此,薛涌先生不仅感叹道:“这个学院号称是‘拥有中国最具发展潜质的本科学生’。难道这些把大好青春花在什么市场营销上的真是‘最有潜质的本科生’吗?如果精英都成了推销员,未来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 最后是批判大学教育关键细节的缺失。在薛涌看来,读和写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这是他在多年西方教育经验中得到的切身体会,“这方面不行的人很难在学术上有良好的发展”,也就是不会有太高的水平。这一点,我们在读薛涌的文章,以及对比反对薛涌的文章时深有体会,他的文章往往是洋洋万言而且旁征博引,知识体系全面丰富、逻辑性强、行文缜密,对手往往只能是就其一点攻击,很难全面开展,估计这就是能力问题。虽然都有同样的“职称”,但不同教育环境下,读和写这些基本功夫练得扎实与否,就成了如今公开辩论高下的关键。或许这个例子有些偏颇,那么《北大批判》一书中所举的一位留美中国学生与美国导师发生冲突,差点被开除,原因就是写作能力太差,交上来的东西要导师(也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一行一行地改这个例子,以及作者北大四年,除了毕业论文和少得可怜的评论之外,几乎没有写作机会的事实,都可以说明,如今我们的大学对一些影响个人成败的基本功的忽视程度,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全像是一个车床制造的标准化配件。 《北大批判》像打开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外国象牙塔是什么样子;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象牙塔里的诸多弊病,同时也像一把钥匙,打开真正的象牙塔之门,让我们了解到大学的渊源和大学存在的核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薛涌的笔下总是饱含批判,是因为他希望我们有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进而成为一流的大国,也是希望“钱学森之问”不再存在。 《北大批判》,薛涌 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