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日常商品生产和推销越来越多的从文艺领域挪用资源,各类商品在设计上、包装上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向审美化方向倾斜,在产品的推销上则往往超越了产品的实用功能,着意宣扬其所代表的艺术品位。与此同时,以往拥有审美专利,一度宣称“自治”而独立于经济利益逻辑之外的文艺领域也逐渐接受商业逻辑的收编,从创作、传播到接受等各个环节都越来越依赖于商业运作模式。商品审美化与审美商品化现象的普及一方面模糊了文艺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另一方面则使得原本相对简单的文艺问题日益复杂化了,在当前文艺兼具了艺术性和商品性双重特性。我们经常看见文艺产品叫好不叫座以及叫座不叫好的现象,这充分说明了文艺产品商业上的成功与艺术上的成功并非遵循同样的标准。因此,在当下文艺商品化的语境中,仅仅套用传统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显然无法充分界说文艺产品消费的复杂状况。要深入研究当下文艺的存在方式和复杂的运行机制就必须超越传统文学研究的狭窄视野,运用跨学科、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对文艺消费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何志钧博士所著的《文艺消费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就是基于这一思路展开的。该书全面、系统、深入地论析了文艺消费活动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富有理论的开拓性和原创性,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消费一词的对词是生产,二者都是经济学中的常用术语,并且都随着现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见的术语。消费一词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已经广为接受的商业文化逻辑。该书正视了文艺商品化的现实,果敢采用文艺消费范畴取代传统的文艺接受和文艺欣赏范畴。在作者看来,文艺消费意味着文艺活动不仅仅是精神审美意义上的消费(即接受与欣赏),而且理应包括文艺产品的各种形式的商业消费。文艺消费总是兼具精神性和商业性、公益性事业性和经济性产业性。商业性日益渗入文艺消费也不意味着非商品化的文艺产品、非商业性的审美欣赏从此消逝,相反,当代文艺消费呈现出的是多元并存的景观,非商品化的文艺产品的消费与文艺商品的消费错落叠合,相辅相成。 作者还以两章篇幅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对文艺消费的主体和客体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论述。作者指出,文艺的商品化使得文艺消费受到越来越多外力的影响,受众接触什么文艺产品常常并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会受到商业包装、推销、书评、评奖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影响。因此,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一个复合的文艺消费主体群。精英文艺、大众文艺、庙堂文艺等多种形式的文艺共同构成了姿态万端的文艺生态格局。文艺消费客体概念在当下语境中也变得颇为复杂,由于文艺消费兼具文艺接受和商品消费的特点,因此,文艺消费的客体不再仅仅是文艺产品精神文化意义,而且包括其“物质载体、外在包装及相关的物质环境、文化氛围、技术设施等等,呈现为一种复合客体。消费者对文艺产品的消费可能是指向其精神内涵,可能是指向稀缺版本的收藏价值,可能是指向产品的精美包装,也可能仅仅是为了附庸风雅,装点生活,如此等等。作者通过细致全面的论述为我们勾勒出了当下文艺消费的多层次性和多类别性,既没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没有把简单的问题简单化。显示出了研究的功力和学术的造诣。 通过对文艺消费概念的界定和对文艺消费主体及客体的细致辨析,文艺消费理论的框架基本建立起来,在之后的第四章中,作者应用这种理论框架,从历时的角度审视了不同时代的文艺消费状况。作者指出,“正是文化的转型使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文艺消费呈现出了极大异趣”。结合文化的转型,该书从历时的角度审视了不同时代的文艺消费状况,对前现代与前审美、现代性与审美主义、高度现代性与消费意识形态和后审美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别开生面、极富理论深度和启发性的论述,这对于深化文艺学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该书还对当代文艺消费与文艺生态建设的关联作了富有建设性的论析。 总之,《文艺消费导论》一书采用现代性、整体性的研究视角,为研究和把握当下文艺商品化语境下的文艺传播、接受、消费建立起了一个富有价值的理论参照体系,这个参照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的看待当下的许多文艺现象。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2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