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做生活大地上的歌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潘顺梅 参加讨论

    在《石油的光芒》中,犁痕说道:“写诗的过程,即诗人诗化生活的过程。生活,这片殷实的土地,是诗歌生命力之源,是诗之根得以立足的坚实基础。”于是就想,我们读到的许多诗作之所以不再感人,我们听到的呼唤之所以那么微弱,嘈杂声中之所以充满了那么多无病呻吟和沉重的喘息,症结在哪里?许多诗作者在不知不觉中游离于生活之外,尽管肉身没有一刻离开过脚下这片土地,但心灵却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真正的诗心、诗意和诗情。
    诗的使命是唤醒生活的感觉、复活心灵的语言。“诗歌不是色彩斑斓的泡沫,不是五颜六色的气球,像所有有思想或者没有思想的生命一样,诗歌不能离开土壤”。毋庸置疑,诗歌的土壤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而那些跳跃的、形象的、音乐的、抒情的语言,则是从生活沉淀中整理并结晶升华而来的内涵之映象。犁痕认为“一种文化想要生机勃勃地存在下去,必须要有真挚的情感做依托”。这情感来自哪里?当然来自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活,色彩驳杂的生活表象,在诗歌的抽象、飘渺、空灵等意象中得以阐释。“优秀的诗歌永远来自于人对现实的深刻体验和敏锐洞察”。这理念植根于犁痕的心中,他在生活的沃土里,时时关注世间的声音,关注生命的根本,关注灵魂的召唤。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躁动与渴望并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在飓风猛浪中遭遇了空前的冲击。而生存在这样的时代空间,人们要挣脱多少精神桎梏、排除多少诱惑、摒弃多少浮杂,才能走向一处精神圣地——“将自己敏锐的思想涂抹上自然的色彩,让无情的哲学化为缱绻的诗魂”。犁痕在深刻的理性与激情的感性中,坚信失去生活的真实,诗歌就将丢掉生命和灵魂。优秀的诗人须脚踏坚实的土地,悉心聆听大千世界拂面而来的声息,心中感知生活的浪花,闪烁思想的晶莹波光。
    万物生存需要给养,土地萎缩是人类生存的灾难,而心灵萎缩则是民族精神的浩劫。这是一个急遽变化的年代,一个异常繁荣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骄奢浮华的年代,一个诗心贫乏的年代,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精神空泛的年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和我们的孩子们聊起诗歌时,经常会有孩子睁大茫然的眼睛,连困惑疑问都极短暂——他们或是不屑一顾,或是嘻哈淡然地说:“都什么时代了……”那种语气让人的心不由得抽搐发疼。是的,如今是实用主义君临的时代,拜金和娱乐,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参与我们的生活,颠覆我们的观念,让我们的感觉无所适从,以至精神迷惘甚至虚空。在这样的空间中,用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滋养心灵,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化应该担当起的道义。盲目地随波逐流,抑或固执地滞留寂寞,这一切都是平常日子中的平常,如果不去细想也都看似正常,因为感觉这种生活的心灵渐趋甚至已经急功近利,或者漠然麻木,停滞锈蚀,僵硬粗糙……而能有一颗平实却灵动的诗心,时时激情跳跃,跳跃在浮华喧嚣中,这是让人感动和敬佩的。当这个灵魂刈割出一隅洁净的心灵栖息地,“用燃烧着生命的热情及深邃的哲人目光去耕耘、播种和收获”时,就尽情地“抒发了知识灵魂的迷惘、困惑与渴望、追求……”我们的感动和敬佩,绝不是在那片宁静之地仅仅安放焦渴的心灵,而是要听到充满爱的歌喉在这片土地上深情地歌吟、纵情地欢唱,探触灵魂深处的高低起伏、雨雪风霜,疏解纷乱的挣扎与奔突,这样的诗歌耕耘便有了厚重的社会意义——如此,诗坛还会让人感到寂寞吗?
    在生活中享受生命,在工作上享受钻研,在诗行里享受精神,脚踏实地用心来歌唱,这是一个真正的歌者。在对古老汉字的追寻阐释中,诗歌,抑或石油诗歌,必将以无与伦比的精神魅力,强大且恢弘,深邃且高远,跳跃在《离骚》铺展而来的行陇上——犁痕,在生活大地上辛勤劳作的犁耕诗人,引吭高歌的声音云雀般清丽飞扬……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