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它包含着经典的做人真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飞宁 参加讨论

    梁启超,相信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
    梁启超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其中史学研究成绩最为显著。他比他的老师康有为更早和更多地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他的爱国精神和“变法”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包括鲁迅、胡适、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人早年受其启蒙,走上了拯救中国、解放民众的革命道路。
    两年前,我由于编辑梁启超大公子、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专著——《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常常去梁思成先生遗孀林洙先生家里,有机会看了不少梁思成与家人的照片。尽管对学识渊博、胆识过人、思想超前的梁启超有很多的遐想,但第一次见到梁启超的照片,心中还是感到了很大的震撼,除了他那非常硕大的脑门和极为明亮的眼睛,显示出一个人非凡的才华外,最难忘记的是他那犀利的目光,隔着那发黄的相纸似乎立刻就能穿透我的心灵。
    之后常常听林先生说起梁启超一家的事,得知梁启超共有十个子女,除了英年早逝的思忠和夭折的“小白鼻”,其余八个儿女全部成才,每一个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专家,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不知道在中国,一个家庭里出了三个科学院院士是不是绝无仅有的,但至少是极为罕见的。
    除了梁启超那过人的聪敏遗传给了他的孩子们外,我想那最重要的就是他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引导。而恰巧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启超先把思成、思永、思庄、思忠四个儿女送到国外学习,远隔重洋,他对孩子们的引导和教育都是通过信件往来实现的,这也有幸使这些宝贵教育经验以家书的形式得以留了下来。
    由此出一本“梁启超家书”的念头立刻在我脑海闪现,幸运的是林先生保存有梁启超的家信达几百封之多。经过林先生的细心挑选,选出了那些关于对子女教育的近百封信。
    当我第一次通读全稿时,我完全惊呆了,也明白了为什么梁家的孩子如此有出息、如此爱国,答案全在这厚厚一叠家信中。这些信中表达了一种最特别也是最超前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毫不过时,因为它包含着永恒和经典的做人真理。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而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得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当时中国最需要、最有用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
    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亲自为孩子们选择人生伴侣,他是个多么“爱管闲事”的父亲啊。他最得意之作就是长女梁思顺的丈夫周希哲和长子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当然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他只是太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会喜欢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做终身伴侣,而他阅人的本领又是那么厉害。他欣赏林徽因的才华,对她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当得知林徽因的父亲意外离世后,他第一时间在给梁思成的信里写了这样的话:“我从今以后,把她(林徽因)和思庄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大才,完成她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艺术界做些贡献……” 梁启超从此承担了林徽因全部的学费,当时的林徽因和梁思成还没有结婚。
    当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在学习上有些跟不上时,感到非常沮丧和痛苦。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当梁思成在国外的学习中感到进入“瓶颈期”,不知道该如何前行时,梁启超在信中说:“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我在编辑文稿的过程中,常常在想,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透着古板的眼神。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叫“宝贝”“baby”,常常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一时兴起就会在信里写:“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如今的父母能这么直白地对孩子表达感情的也许也不算多,孩子对父母说些动感情的话也常常觉得难为情,而百年前的梁启超已经这么对他的孩子做了,将自己的情感直白地、坦诚地告诉孩子们,使得他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成为了感情丰富、激情澎湃的人。
    梁启超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炼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学去演讲。他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的事他从来都不推辞。在他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家书》是我作为责任编辑编得最辛苦也最幸福的一本书。辛苦是由于我个人学识不够,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而一直激励着我把这本书做完做好的动力又是因为那家书中字里行间的父爱,那么深厚、那么坦诚、那么温暖,隔了近一个世纪,也同样激励着同为青年的我,让我感到特别幸福。
    (《梁启超家书》,梁启超著,林洙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2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