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最打动我的是他的真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炳银 参加讨论

    周振华的散文,我很认真的看了。在看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引起自己很多回忆,尤其是对那段苦难年代的回忆和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引起了我对父母、对亲人的思念。
    中国是有散文传统的国度。散文这种东西看起来很容易,好像谁都可以写,甚至中学生都可以写,但要真把散文写好了,其实很不容易。散文可以写得很大,像汉代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他可以用散文把国家命运、国家的大政方针写的风生水起。同时散文也可以像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那样,写得很细、很小。但是,不管是大还是小,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是要有真情,第二点是要有真思想、真感受。如果没有真情感受,写得再大也是空泛的。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散文阶段,把散文写得像标语口号似的、像《人民日报》社论似的,但这种东西不能感动人。再一个,散文要有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到位的感受,这个也很不容易。有些人写情感、写爱、写恨等等,绕来绕去的用了很多词,但总让人感觉没有到位。我认为周振华的散文在真情表达方面是非常有特点的。
    全书的六个单元中,最能打动我的是第三单元——写父母写亲人的那个单元。振华的散文有对亲人的回忆,也有描述北京变化的内容。北京的变化其实我们都感觉到了、看到了,但是我们没有像振华这样,用自己真切的感受,用自己独到的细小发现把它反映出来。他能把一个城市的变迁,通过短小的散文来记忆,同时让人感觉北京在向好的方面转变,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这是非常好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我觉得这组散文所包含的那种浓度和情感的密度,还是逊于写父母真情以及亲人的作品。
    其实在一拿到作品,我首先看的是他这部作品的后记。他在后记中写了由给父母上坟磕头而忽有所悟,遂把书名定为“跪拜大地”的过程,并把大地比作父母,激情澎湃地抒发了他对大地的礼赞。当时我就很感动于他对父母亲的这种感情、对大地母亲的这种感情。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真情,对自己父母都很淡漠的话,那么对他人、对生活怎么可能有感情?振华写他母亲扫街的时候,“每天早早的起来”,因为害怕被人看见,“在黑暗中扫大街,一扫就是好几年”。父亲“默默无语”,“因为成分问题被清除出商业战线,回到老家去,扛大包,当搬运工”……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他对父母有一种敬意。当然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我们对那个年代、那段历史的一些反思。
    真爱是很重要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比较淡漠的现象。某些影视、歌曲中宣扬的“爱”,实际上表达不出那种真爱。所以周振华的“跪拜大地”,“跪拜母亲”,更显得弥足珍贵。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这种跪拜当作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一种情感的表露,是一种高贵的情感形式。他所写的虽然是自己的感受,但却代表了这一代人的真情。文学是真情的文学,真情的散文才是好作品。这就是我看振华这本书第三单元的所得所思。
    同时,我认为振华的作品写亲人写得很具体,细节很多,很生活化。写北京的变化的篇什,每篇都刻画得十分细腻。例如说绿化、道路等等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写得很有细节,很细致。散文不怕写“小”,好多东西都写得小,小也是好。“小”,却能表达厚重思想情感,又包含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担当和责任,那不是更见功力么?这些年有人把散文写得很有学问,像余秋雨等人的散文,他们把散文与历史结合,写得很“大”。这些东西看了也会给人启发,但那是一种学术的表演、知识的表演。我觉得散文还是要有真性情。振华的散文在写得“小”和“好”以外,视野其实是比较大的,最关键的是他有真情。我觉得,振华还能把他的散文写得更厚重、范围也更扩大一些。我期待振华不断有新作和更经典之作诞生!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9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