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语言与诗性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韩作荣 参加讨论

    一本诗集中的作品质量大体整齐,超过流行水准,并有不少的诗给人印象深刻,能让人记住,就是一部好诗了。《记忆中的云》就是这样的作品。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诗的痴迷,对经典广泛的涉猎,视野的宽阔,以及对诗形而上本质的探寻。吸收了诸多的营养而化为自己的血肉,在借鉴中有自己的心得,既不过分地繁冗复杂,又不失之于简单偏狭;将诗之情感因素、诚挚真切的表达作为创造的根基,并将意象的营造、诗的叙述性,感觉的敏锐和情绪的激发,对事物深入理解的知性融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诗人不是潮流的追随者,而是一位有别于他人的自主写作者,这恰恰是一位真正的诗人的写作特征。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诸多因素最终都要化合在语言里,语言是一切智力活动的根本。可从另一个角度着眼,诗的诞生是前符号化的,即诗性意义的把握和构想先于语言,即使形成了语言文字,也隐含在语言的背后以及词语组合的间隙之中,有如人的灵魂,你看不见,却在精气神中体现出来。诗人写白公馆中的石榴树,“说出黑暗开裂,你的果实在惊雷中炸响”,说出霹雳的光泽,“很窄的牢狱,很宽的希望”,写的既是石榴的开裂,也是精神在黑暗中的迸发,由声音、光泽和希望对物的超越,于质实之中表达的却是一种虚幻经验。在《花朵的叫声》中,诗人写出了声音的色彩、味觉、视觉,又不仅仅是通感的运用,亦写出了不同的瓣蕊在叫声中的热烈、愤怒、清醒、干净和柔情,亦具有超于象外的形而上特质。而《我想说出白鹭身上的积雪》的感觉是清冷且素洁的,如同不想惊动母亲的白发,或者“在月亮下面,不敢做出不干净的事情”,由于诗人心灵的介入让这独有的氛围有了深度。
    诗集中一些动人的作品,还在于诗人对生活的敏感,感觉的席位、透彻与激情的激发。《躺在紫藤架下》,有如静谧且干净的梦境。诗人感觉到一身月光的重量,紫色的,带着诱惑和伤感的情绪,“虫声轻微、脆弱、仔细听来有一种紫色的光”,“仿佛千分之一的铃声/被绽放的花蕾惊响/如同一阵紫玉的细屑,簌簌而下”,写得何等细腻、精绝,深入而通透,将一种情境体察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
    诚然,语言的变化密切关连着诗之表达方式的变化,而写作方式的改变源于艺术观念的改变。但对诗人而言,好的诗之构想如何落实到语言之中,表达得恰到好处、鲜活可感、舍此无他,又是异常重要的。诗人王顺彬的语言功力颇强,以感性丰盈的诗性思维调控词语,互不相关的语词奇妙的组合,以新奇的意外吸引人的眼睛与心灵。“风总是陡峭,鸟危险地飞,像随时/都可以熄灭的灯盏”,语言也是陡峭的,赌气来却有惊天险。“鸟飞起来了,玉在羽毛中闪光/石头在风中变轻”,看似不可理喻,其实写的是如玉一样的白鸟,在感觉错位中写出了玉与鸟的特质,玉石与鸟的融合,才有了石头变轻、在羽毛中闪光的错觉。《阔叶状的上午》中,“露珠滴着/里面很静。妹妹,风的弦上走过松针的光芒”,其语言的纯粹、跃动之美,颇有神韵。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9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