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向真情作家礼敬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崔道怡 参加讨论

    周振华为他这第三本散文集起名字,花费了些时间和心思,后来在祭奠父母磕头时顿生感悟。他所以写出这些文章,他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实质是为跪拜大地。这部书的后记也是一篇散文,是对大地表达感谢、感激、感恩的感情文字。从头至尾通读了《跪拜大地》,受到它的感染和启示,我也想给自己这篇发言起一个名字,便从其中使我心灵产发共鸣最为强烈的篇章入手,拈来个跟这个书名相对仗的名字,就叫做《礼敬人情》。
    文字都是情感文字,写情首要在真实。小说经由虚构弄假成真,散文大都是为了真人真事直抒胸臆。我原是个小说编辑,却更看重真情文字。所以,直抒胸臆的散文,在我心目中的艺术品位高于小说。而我毕竟看惯了小说,又总盼那情中能包含一些情节。若按内容素质区分作品类型,无非人物、感情、故事、哲理四种。小说必须要有故事,散文未必都有情节。散文天地广阔,包容世间一切。即便是制作旅游广告,描写得出色也会成为优美的散文。
    如此说来,对于散文,我便把欣赏的范围局限得狭窄了,特别喜爱有点故事情节的散文。这回阅读《跪拜大地》,对我这偏颇的取向又是一次检测。一路看下去,一篇篇都不错,及至看到《白杨林,女知青》,心中不禁一动。哦,这岂不是一篇小说么!人物、环境活现眼前,其中的故事,演绎成一部电影也够的。可作者没有按小说的路子写,他把女知青、老太太两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凝结在这一篇只有千把字的散文里了。
    这是泪水凝结的一朵冰花,清冷晶莹,沁人心脾。透过这朵冰花,可以看见大山、白杨和刻在石头上的“正”字;能够看到凉粉、鸡蛋和“两个人面面相觑,默默地交流”。“四季轮回,弹指一挥”,女知青年过半百,老太太命归黄泉。莲子桂圆放在坟前,“跪了许久,说了许久,她怀念她,她感激她。”“而她在生前,这位女知青一直没有跟她说过话”。看到最后,眼热鼻酸,如痴如醉,捧着《跪拜大地》,我跟这本书“面面相觑,默默地交流”。
    为什么要写散文,写散文是为了什么?因为有情郁积在心,得用文字抒发出来,以便于读者“面面相觑,默默地交流”。写散文就是为了交心,交出自己的心,跟读者心与心相交流。看到后来我确认了,这个故事并非虚构,就是他母亲。《母亲这个人》,善良,热心,把“正”视为“天下最大的事”。读过后我便猜想,当时跪在母亲坟前的,不只女知青,还有他——周振华。
    周振华是性情中人。他的感情如风如雨。秋雨春风,洒过岁月,吹遍山林,洒过万物,吹遍人心。所以无论哪里,都能涉笔成文。而让他牵肠挂肚最动情的,揪心扯肺情感最深的,是亲人。这部书最动人处,就在写亲人的作品中。以神为本、以斗为纲的岁月,众生被割裂成两大阶层。成分高的地位低,沦为不可接触的人群。高成分背上身,压抑着人的心,父亲因此担沉重,母亲为此总愧疚,十字架背到儿孙辈,心里的血结成了痂,落下历史的伤痕。
    历史的伤痕也是一种遗传,永远抹不掉的;也是一份债务,迟早要偿还的。好文章如酿酒,历久弥淳更香。《北京文学》今年8月“真情写作”头条《我和父亲的那段岁月》,便是周振华迄今为止所写最朴实、最厚重、最出色的篇章。“父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障碍”,以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名言,“下意识不知不觉就写出来了”。是的,这篇散文,就是不知不觉中流淌出来的。
    它是从作家心窝深处流出的,自然天成,不加装饰,毫无造作,原生质朴。真情之美的首要素质,正在朴实。语言如家常话,话说给朋友听,脱口而出,娓娓道情。细节随处有,信手便拈来,独特有味,耐人咂摸。小小笔记本,心中最最爱。可里面写的,若让人看见,是“天大的娄子”,是要挨批斗要扫大街的。比体力折磨更难以忍受的便是这精神压抑。改革开放了,不再是娄子,把它公布出来让读者看,看那一段沉重的历史。
    语言和细节是文学的根基,散文尤其讲究这两方面的功力。而艺术的语言和独特的细节所表述的内容,蕴涵应该力求厚重。这一点,周振华也做到了,这一篇,就是在为历史作证。“我和父亲的那段岁月”,不堪回首,却必须回首。曾有那样一段岁月,若非亲历过,很难想象的,因而有必要让后来人知道。不可忘记,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这层意思并没有直说,是由细节画幅和情感流程映现出来的。
    这篇散文的重心,与其说写岁月为历史作证,毋宁说写“我”和父亲为人情作证。即便在不把人当人的岁月,“我”和父亲所禀赋的人情,美好而坚韧。起初,“我”做好事以求被同学认可,无济于事便归罪父亲。后来,“我”体会到父亲的艰辛,转过身来认同父亲。再后,“我”愈是求得进步就愈发心疼父亲。到最后,父亲竟去慰问亏待过自己的队长,“我”虽疑惑却更钦敬。“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有着刚强的肩膀、憨厚豁达的人情。
    任凭岁月压抑如磐,美好坚韧的人间真情,终究是压不垮的,打不断的。这篇散文,便是例证。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职能之一就在于为历史与人情作证,以抚慰和滋润读者的心灵。这一类创作,散文有其优势。既万紫千红以赏心悦目,又直抒胸臆以引发读者心灵共鸣。《跪拜大地》这本书收有诸多佳作可圈可点,恕我只圈了它这一点:对大地全景巡礼同时,跪拜了历史的伤痕和人间的真情。这是我最看好的,为此我也向真情作家致以敬礼。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9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