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水仙花开怀郭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束沛德 参加讨论

    辞旧迎新的春节假期,面对着窗台上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散发着缕缕清香的水仙花,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不久前与世长辞的郭风先生。前些年,每逢寒冬腊月,我总会收到郭风从福州邮寄或托人捎来的又大又壮的水仙球茎,一次又一次真切感受他寄寓的那份诚挚、温馨的情谊。如今,他老人家驾鹤远行,从此再也无缘与他鱼雁往还或促膝谈心,怎能不让我感到怅惘与哀伤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工作期间,分工阅读各地出版的文学书刊。当时,就曾读到郭风发表于1957年3月《人民文学》上的《散文五题》和散文集《搭船的鸟》《洗澡的虎》、童话散文诗集《蒲公英和虹》等。但是有缘“识荆”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初。
    我记得,1981年春,中国作协创联部为了调查了解青年作者的思想、创作、生活状况,派我去福州参加福建青年文学作者座谈会。在下榻的一所简陋的干部招待所里,我第一次见到时任中国作协福建分会主席的郭风。他衣着朴素,仪表端庄。由于他知道我在五十年代写过评论柯岩的儿童诗等文章,同儿童文学有缘,因此一见如故,亲切地、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他不无欣喜地告诉我:最近福建省委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放异彩,出人才”的要求;主要负责同志还谈到三个“刚刚”,即文艺界思想刚刚解放,百花刚刚萌芽,大地刚刚复苏,要爱护作家、艺术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用和风细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文学艺术上的问题。郭风按照这个精神主持召开了青年作者会,并作了会议小结。他把发现、培养文学新人看做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关注青年作者的健康成长。他鼓励青年作者深入到生活中去,不仅建立自己的生活基地,还要想方设法到外县、外省走走、看看,以开阔眼界。他还希望青年作者对写社会主义新人不要理解得过于狭窄,不只是写雷锋、张志新、乔厂长式的英雄、先进人物,还要写各式各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使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性格更加多样化。首次与郭风相识相知,我发现他不仅是驰名当代文坛的散文家、儿童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很有见地、经验的文学组织工作者。回到北京后,我把福建培养业余青年作者的做法和经验写成情况简报,引起作协领导的重视,当即让创联部向作协各地分会介绍、推广。
    同年冬天,郭风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与于黑丁、李纳、唐达成、晓雪、金哲、叶文玲等一起访问了菲律宾。代表团返国后,我到翠明庄中组部招待所看望郭风。郭风真是虔诚的大自然之子,对自然万物、花卉草木情有独钟。他兴致勃勃地向我谈起在菲律宾随处可见的紫花、盛开的睡莲、五彩缤纷的热带兰花、鸡蛋花树,还有总统府前草坪上那棵青苍、魁梧的榕树。他说,旅馆大厅池中的彩色鲤鱼、公园里的人造鸟窝、博物馆里的热带蝴蝶标本,都引发了他童话般的想象。他还告诉我,参加了两次菲律宾人的婚礼:一次是菲三军参谋总长儿子极为隆重、豪华的婚礼;另一次是普通人家简朴却喜气洋洋的婚礼,使他从一个侧面真切了解到菲律宾的风俗人情。聆听郭风这次谈话,结合平时阅读他作品的印象,我清晰地领略到:热爱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仁慈胸怀,一双锐敏的、善于捕捉自然界鲜活生命的慧眼,还有那孩子特有的情趣和幻想,正是郭风的散文、散文诗具有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
    从八十年代初中国作协书记处分工我联系儿童文学工作后,与郭风的交往就更密切了。每次他来北京参加作协代表大会、理事会、创作座谈会或工作会议,我们总有机会见面叙谈。虽然那时我还在工作第一线,常常由于繁杂的会务缠身而不能更从容、深入地和他谈心。但“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一谈起儿童文学就滔滔不绝,关不住闸门了。他热情支持我做儿童文学的组织工作,希望我为鼓励儿童文学创作、发现儿童文学新人,多做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多写些“既富引导性,更具创见”的文章。他在赠我《郭风散文选》一书时,特别叮嘱我看一看这本书“前言”中说的一段话:“我想流露一点隐秘于心底的衷情:我,要是听见有同志称我为儿童文学作家,或赞我有志于儿童文学创作之道时,往往深感宠幸;心中正或生出一种儿时受母亲称赞一般的欢喜之情。真的有这种心情。我自己勉励自己,不要小视儿童文学作品,要多多为孩子们认真写出作品。我亦视温柔敦厚为美德。但凡有意贬损儿童文学者,我欲投以轻蔑。”他那对儿童文学钟爱、尊崇之情溢于言表,多么令人感到亲切、可敬可爱啊!郭风还特别赞赏施蛰存先生为《巨人》丛刊题词时写的一句话:“儿童是赤子,希望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留神,不要损伤了赤子之心。”他说自己几十年来就是本着这种认识和精神来为孩子们写作的。从他的谈话和文章中,我越发深切地感悟到:对儿童文学重视还是轻视,爱护还是贬损,可说是衡量一个作家、一个领导者是否关爱下一代心灵成长的一把尺子,也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郭风的言传身教,使我在儿童文学工作中不敢稍有懈怠,该说的话一定直率地说,该做的事一定努力去做,力求不辜负郭风和同道、同行们对自己的厚望。
    郭风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散文大家。他的《郭风散文选集》,曾与冰心、季羡林等前辈的作品一起,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我在工作之余,特别是退休前后,除了写点儿童文学评论外,也多少写一点散文。在散文写作上,曾不止一次地得到郭风的鼓励和指点。九十年代初,我出了一本文学评论集。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我表达了自己投身文学工作40年,在创作上、理论上均毫无建树,不能不自惭形秽。同时抒述了自己年近花甲,即将“到站下车”,却又遭癌症无情袭击,重病初愈后不能随心所欲地读书、做事而涌出的一丝悲凉情绪。郭风收到我题赠的拙著后,在回复我的信中写道:“拜读了‘后记’,既感到亲切、真挚,以为这是一篇好散文,也(让我)百感交集。”“其实,你的文学成就是很高的,只是你一贯谦逊,一直对自己有严格要求。”隔了一段时间,我又寄去拙作散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两岸同窗情》《花不完的六十万》《怀念冯牧》等,向他求教。他在回信中再次给予肯定和鼓励:“我以为,您的散文,写得十分真切:真情、真感受;极朴实、朴素。此等作品,与若干散文作品中出现的浮躁之气,是一种‘挑战’,十分钦佩。”当他读到我写的《我当秘书的遭遇》一文后,又来信称赞:“大作一口气拜读了,引人深思。就文风而言,写得朴实、真挚,一如您的为人,更是感人。”我在这里之所以不避“王婆卖瓜”和似有借重名人抬举自己之嫌,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录郭风的来信,主要是为了说明郭风对拙作散文言简意赅的点评,不仅激励了我学习写散文的热情,而且坚定了我在散文写作上讲真话、抒真情,力求写得平实、朴素的信心。世纪之交,我陆续写了若干篇记述个人经历、师友风采、异域游踪的散文,都是向着力求感情真挚、文笔朴实这样一个标杆跨越的。这些文章后来汇集成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龙套情缘》。这本小书简要记述了我人生历程的若干片断,并约略勾勒了文坛风雨的某些侧影。此书问世后,得到了文友、读者的好评。此时,郭风又写来一封情真意切、倍加赞扬的信,读后实在让我汗颜:
    沛德同志:您好。大札到后,过许多天才收到大著。用二天时间,拜读您的这部新著。觉得此书朴实、真切、亲切,自成散文之一格,自成一种难得可贵的个人风格,甚是钦佩。如说读《龙套情缘》,似读半部当代(中国)文学史,也许“过分”,但我以为治中国当代文学史者,不可不读此书,文学界人士不可不读此书。谢谢。握手郭风  二○○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多年来,承蒙郭风垂爱,不仅在散文写作上不吝多次赐教,而且经常以新出大著相赠。在我的书柜上,如今整齐地排列着郭风题赠的散文、散文诗、儿童文学集子、选本,不下十五六册,从早期的《英雄与花朵》《你是普通的花》,到进入耄耋之年所著《汗颜斋文札》《八旬斋文札》,一应俱全。郭风在散文、儿童文学天地里苦心经营了七十个春秋,在文体、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上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富于抒情性、乡土气息的散文诗《叶笛集》,颇具哲理性的随笔《晴窗小札》,把童话、散文、散文诗糅合在一起的童话体散文《松坊村纪事》《孙悟空在我们村里》等,都是有口皆碑、具有较为恒久的艺术生命力的精品力作。可以看出,无论他在体裁、形式、表现手法上怎么发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他始终把“思想欲求其深刻、新鲜,情感欲求其真切、出于自然流露,语言能准确表情意”,“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中国气派)、乡土特色以及作家个人的艺术特色”,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艺术目标。
    读郭风的散文,我读出了它的新鲜、真切、自然、平易,这是郭风的文品,也是郭风的人品。这也正是我在为人、为文上应当学习、追求的品质。
    郭风不止一次称我为“我国儿童文学界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更是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功臣”,“众所景仰的儿童文学评论家和有力的组织者”。这显然是过誉了,未免让我脸红。我与这些称谓、头衔、评价相距甚远,只能把它看做一个长者、前辈对后来者的鞭策和期许。我深知自己这么些年仅仅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儿童文学的生存、发展呼喊呼喊而已。
    我一向敬重的郭风先生走了。此时此刻,作为后生晚辈和忘年交的我,由衷感谢他馈赠我的冰肌玉骨、飘散淡淡清香的水仙;感谢他启迪我以从事儿童文学为荣,不要损伤赤子之心;感谢他鼓励我坚持真挚、朴实的为文之道;感谢他导引我始终关注青年作者的成长。永别了,郭风先生,您慢走!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