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为什么喜欢读路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赵勇 参加讨论
许多读者喜欢路遥与其《平凡的世界》,这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前我曾见过一些调查问卷,《平凡的世界》均榜上有名或排名靠前。而在一些高校的图书馆里,《平凡的世界》也是借阅率很高或最高的小说。比如,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外借图书的统计结果显示,近五年多来(2005年1月1日-2010年5月1日)《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外借1314次,排名第二,仅次于白寿彝的《中国通史》(1350次)。如果再加上《路遥文集》和《平凡的世界》其他版本的借阅次数,此小说的借阅率会更高。
    于是一个问题油然而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读者会喜欢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呢?
    我想可能与它的励志色彩有关。许多人把《平凡的世界》定位于励志小说,我觉得有些道理。查当当网,有七、八种版本或版次的《平凡的世界》陈列其中,每个版本都有数量不菲的读者评论。其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的读者评论最多,达1559条。而在这些读者评论中也可以发现励志的秘密。读者甲说:“我很庆幸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就幸运地接触到了这本书,它影响了我整个儿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偶观。”读者乙说:“每次看《平凡的世界》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看都会引起我对生活,对人生的深深的思考;每次看都会一次次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读者丙说:“每当我生活中遇到艰难困顿,总是会拿出翻翻,从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读者丁说:“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是《平凡的世界》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在激励着我,其中尤以《平凡的世界》为重。”
    今年元月,我参加“新版《路遥全集》出版座谈会暨‘我与《平凡的世界》’征文颁奖会”,有幸得到获奖的全部征文。一位名叫刘广梅的北京读者在文章中写道:“路遥先生笔下的孙少平、高加林、田晓霞等人物在我懵懂的青春岁月,对我树立人生观产生启迪,让我明白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勤劳、什么是奋斗,它激励我不断努力、教会我永不放弃。曾经有朋友问我,如果想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感,应该让他读什么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一本雨果的《悲惨世界》,一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仅此二者足矣。”
    从以上的读者评论可以看出,《平凡的世界》确实参与了他们的人生建构,并让他们形成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把它看成一部励志小说应该大体不错。但问题是,仅仅因为励志读者就能喜欢上它吗?
    当然不是。小说的第二章有一个细节很值得一提,我甚至觉得这一细节构成了理解这部小说的一个秘密。孙少平喜读课外书,有一次他在润生家发现一本厚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起初他以为是一本炼钢的书,但翻开之后却发现说的全是一个名叫保尔?柯察金的苏联人的长长短短。于是他把这本书带回家里立刻开读。第二天他没有像往常的星期天一样出山砍柴,而是一个人躲在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赶在天黑前读完了这本书。那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
    这一细节让我意识到了两个问题:第一,像孙少平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我读《平凡的世界》也感受到了书里洋溢的那种“生活的诗情”。这种诗情既可解释为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也可看作一种能使人温暖,让人感奋的文学力量。在今天这样一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读《平凡的世界》就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它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欣喜和感动。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感动,因为当今天的许多文学作品既无法感动作者自己也无法感动别人的时候,这种感动就显得异常珍贵和重要。
    第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塑造出来的保尔?柯察金是一位英雄人物形象,而在1950-1970年代,这一形象又激励过无数的中国青少年,让他们形成了一种英雄情结。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其实也是一个英雄人物,只不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他已褪去了保尔身上的那种意识形态色彩,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平民英雄。有读者指出:“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可望不可及,如神仙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本书却把普通人塑造成了英雄。他们既是普通人,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他们又是英雄,他们在生活面前表现出了英雄的勇气和气魄。”我觉得这样的感觉很是到位。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平凡的世界》延续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作谱系,让人们在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里重温了英雄的旧梦。
    许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名为《幻想的此岸与彼岸——论青少年读者接近文学的心理动因》,其中便谈到了青少年的一个心理特点:英雄幻想。而一旦读者发现某部文学作品能够满足自己的那种无意识想象,读者就会与这部文学作品形成深刻的遇合。《平凡的世界》大概也可看作这类作品。而从那些读者评论中也可看出,许多读者是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面对这部小说的。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读《平凡的世界》已不年轻,但我似乎能够想象出我年轻时读到它会是怎样的情景。因为我二十岁左右读过《人生》,三十多岁时又读过《早晨从中午开始》,它们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而年届不惑才开始读《平凡的世界》,那时候我已变成了桑原武夫所谓的“文学方面的老油子”,但我依然感受到了它对我心灵世界的撞击。它让我回想起我的青春岁月,我甚至从孙少平那里看到了我的一些身影。这种缅怀式的阅读自然不同于青少年时期那种憧憬式阅读,却也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我想到,尽管《平凡的世界》并不完美,还存在着一些艺术上的缺憾,但作为一部不仅能激励青年人同时还能感动中年人的小说,显然它已经功德圆满了。
                    2010年6月11日
    原载:左岸文化网
    
    原载:左岸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