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王》 葛红兵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曾在一次研讨会上,有幸听过葛红兵关于小说学习影视技法的主张,大意是在今天的影像时代,传统写法的小说在吸引读者方面,越来越处于劣势。小说要争取更多的读者,要从影像受众群中夺取新读者,有必要在小说结构、人物、节奏等写作方式上,向影视剧学习,将影视剧的一些技术处理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去,以提高小说的观赏性。 文学近似破落户的尴尬处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文学边缘化也被我们说了很多年了。作为一个从事文学评论,并且已经出版过7部长篇小说的青年教授,葛红兵对纯文学写作路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号对了脉,就要开方子,该动手术的就得动手术,该切掉的就得切掉。葛红兵的方子值得尝试。更何况,葛红兵近几年的创作,也一直是在实践和检测他自己的理论,从《财道》到最近刚出版的《上海地王》,他都在探索将影视的某些手法放入小说中,试图让小说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尽可能增加戏剧性和可读性。能够借鉴的影视手法大概有这样一些: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设置具有冲突性的紧张情节;塑造性格复杂、有血有肉的悲剧性的人物;叙述语言更加大众一些。我们不妨从小说《上海地王》进行解剖。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是已被证明无数次的作品成功的不二法门。热点问题无非衣食住行加赚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上海地王》聚焦上海的地产风暴,只是角度更大一些,横跨三十年上海的地产发展史,并不直接讲述房奴的辛酸故事。这是小说家的角度和气场的不同选择,避免陷入琐碎的境地,致力于揭开房地产发展背后的故事,讲述第一代房地产人如何从不可能到可能。作者上升到了人与土地分离又和解的高度,但读者可以不必在乎作者的企图。在高房价的今天,探索房价是如何一步步搞到现在这个样子的,本身是一件很解恨的事情。何况,还能带出关于权力、欲望、性、人性挣扎等一串问题,这就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好处。人多有窥私欲,读者也一样,小说家应该了解这一点。股市、房产、相亲、找工作、婆媳矛盾、城乡冲突都是很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大有文章可做。从热点选择来看,《上海地王》选得很准,房地产热闹的背后,是人们对家庭归宿感的渴望,最终归入到土地情节,再进一步反思土地制度,这部小说的格局不小。 强化戏剧性是影视剧的重要手段,在话剧中用得最多。如果说关注热点问题算是小说作者选中了一个好主题的话,那强化戏剧性就是用富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主题,因为小说读者是不会买用散文方式释放房奴情绪的账的,他们需要看到作者制造冲突、化解冲突、提升冲突的故事。葛红兵深谙此道,《上海地王》里设置了一堆跌宕起伏的故事,主人公崔浩被抓,进军房产,争取项目,打通各个关节,与工人周旋,与对手竞争,编制政治网络,等等,都是实在的阅读大料。作者也在冲突的节奏上做了精心安排,典型的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设计与反设计、利用和背叛、合作和拆台、色情诱惑和真情困惑、理想和现实的纠缠,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散落在小说的故事中,让小说的节奏一扫温吞水的文艺腔,变得激烈和阳刚起来。 仅有这些当然还不够,容易掉入主旋律作品的范式,显得不够真实。要想获得读者的最大支持,故事主人公必须是常人中的一员,有普通人的困扰、情绪,有耀眼的成功,也有一败涂地,而不是高大全式的概念人,最好能带有悲剧性的性格特点。《上海地王》大篇幅地塑造一个了上海最早开始做房地产的角色——崔浩,他有理想,敢想敢干,讲兄弟情谊,但内心深处也懦弱,对感情犹豫不决,过山车一般经历了爆发的辉煌,又从山顶下来,吃官司,进监狱,被背叛,最后输得很惨,归为一个常人,故事结局带着些许忧伤。 或许是葛红兵还处在影视手法介入小说创作的尝试阶段,有一些问题没有处理得足够好。故事可读性保持得不错,但小说对上海城市居民和房子、城市间的特殊关系处理得还是单薄了一些,虽然作者在每章前特意加上了关于上海城市地产发展的信息,但这和小说本身略显分离,无法让小说散发悲怆气氛,而仅仅是廉价的忧伤,而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对小说厚重性的追求也是很大的损伤。 影像时代,文学吸收影视的某些手法,这种理念值得尝试,毕竟文学曾经的贵族范儿,已经破落一地。与其想重拾辉煌和光荣,不如改弦易辙,做另外的尝试。说到底,文学何去何从是一个时代问题,保守坚持传统,勇气可嘉,很凄凉,但很壮烈。借鉴影视手法,强化小说创作的技术化,提高可读性,能获得更多读者,但会失去评论家的关注,毕竟传统话语权还捏在他们手中。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04月23日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04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