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三重底线与两代隔异 ——评石楠小说《漂亮妹妹》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进 参加讨论
《漂亮妹妹》  石楠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当下语境里,“漂亮”与“妹妹”都是成人话语里颇为暧昧的词汇,加之有莫泊桑的《漂亮朋友》与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两部作品在前,看到石楠新作《漂亮妹妹》一书的名字时,我难逃窠臼,先入为主地以为这会是一部揭露权色交易,批判人性与社会阴暗的作品。而阅读进行到开篇不久,漂亮妹妹筱菱花在新婚之后,一次意外的事故,导致了丈夫梁思求高位截瘫,从此丧失性能力时,我对后续情节的这种预感便更为坚定。“寡妇门前是非多”,年轻、漂亮、活寡的女主人公总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和诱惑,而活寡的身份更有可能产生挑战伦理的刺激,甚至极大地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因为按照他们多年阅读经验形成的期待视野,这必定会是一部“活色生香”的小说。但是,随着叙述的推进,情节的铺展,这类读者也许会陷入失望的泥沼,这也完全颠覆了我这个评论者的预料。这里,一个可以顺带提出的诘问是——小说作者有意或无意间营造出的叙事线索,却经误读而成为吸引读者的悬念,不知这是否折射出一种对我们这个时代欲望阅读的嘲讽?
    整体上看,《漂亮妹妹》这部小说可分为两个大的故事。前面很大篇幅是在讲述一个有爱无性的家庭婚姻故事,以及在此背景下,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所做出的抉择,即她对丈夫的不离不弃。由于生计所迫,筱菱花开始四处奔走求职,而几乎在她每一次工作经历中都会遭遇异性的性骚扰。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认为,男人常常获得权势并在女人身上运用权势,男性通过性政治支配女性。小说中这些男性几乎无一例外地以现实的利益作为要挟,试图使筱菱花就范,成为他们猎取的囊中之物。筱菱花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与脱逃,也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和重新寻找工作,以至于她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不丑的女孩想要正正当当做人,正正当当谋生为何就这么难呢?”
    这当然是男权社会下的悲剧。但我思虑更多的是筱菱花,一个居于城市底层的乡间女子,一个常年性欲受到压抑的正常女性,何以在物质与生理的双重压力下,能保持节操不失?我想这不能仅仅归结于她对丈夫梁思求深挚的爱情。筱菱花之所以能不为五斗米而失节操,和她内心中并不自甘弱者的精神是密切相关的。这一人物形象不免使人联想到石楠笔下的张玉良、柳如是、苏雪林等巾帼,如果说张玉良之辈是通过苦难下的努力奋斗来反抗现实,达到有所为的积极自由的话,那么筱菱花则是以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在逆境中不妥协、不合污的姿态,达到有所不为的消极自由。这也同样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抗。所以,《漂亮妹妹》一书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依旧延续了石楠作品的整体追求,即对苦难者的同情,以及“宏扬传主的精神,给当代人和后代人以楷模,以激励”。
    再说筱菱花所要面临的生理压力。性欲作为人性基本的要求,作为本我层面的潜意识,是根本不可能靠自我的禁锢而压制住的。可以说,丈夫性能力的陨失,为筱菱花红杏出墙提供了一个充足的人性依据。我在疑惑,作品中一向以同情女性、宽容女性著称的石楠何以在《漂亮妹妹》一书中如此大力鼓吹封建卫道士的贞洁观?难道要将这部作品树立成精神上的徽州牌坊?答案到小说结尾筱菱花坦明心迹时才揭晓:“人们会在背后骂你妈妈是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舆论这把刀子一向喜欢对着女人哪!”故此,筱菱花坚守的底线除了尊严与爱情之外,还有殄灭人性的社会舆论。如果说前两者能给我们在道德崩溃的时代带来些许鼓舞的话,那么后者则触发我们对文化与历史更多的反思。筱菱花这一人物形象显然荷载起双重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她固然能以其道德上的无懈可击来激励世人,而另一方面她又以其人性上所受的戕害,来批判缔造这种悲剧的社会舆论和文化传统,从而彰显出作者人道主义的情怀。小说后面又以不长的篇幅反映了两代观念隔异的问题。筱菱花的肉体最终晚节不保,在当保姆时被男主人丁青云所强暴,并且产下儿子梁菱子。为了顾虑自己和家人的名声,在外人面前,她始终保守住这个秘密。十几年以后,丁青云因病早逝,临终前以一亿四千万的遗产为交换,希望梁菱子认他这个血缘上的父亲。在对待这一事件上,母子双方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梁菱子从自己事业需要资金的角度考虑,认为无可厚非,并且认为母亲的反对是虚荣的象征——母亲为了保全一个虚假的面子,固执地要他放弃可以助他事业成功的巨额遗产,他觉得母亲太保守,太看重不值一文的虚假名声了。梁菱子对自己观念的坚定与实施,最终导致了母亲筱菱花的自杀身亡。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母子观念之间的差异与格格不入,也不仅仅是两代人的代沟问题。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认为在急速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人类社会现在已进入后喻文化时期,并定义后喻文化为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指出“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梁菱子的观念正是衍生自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毋庸讳言,这是一个禁忌逃遁而欲望甚嚣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消逝而功利至上的时代,这是一个由世俗滑向低俗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性解放乃至放纵的时代。如果说筱菱花最后的自杀是悲剧,那么更深沉的悲剧是在后喻文化背景之下,筱菱花一生的辛酸既不被同代人所尊重,更不被后来者所理解,在前喻文化中她是可怜者,在后喻文化中她是可笑者,这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尴尬境遇将她一生对底线的坚守顿时化为徒劳与虚无。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05月14日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05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