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俗套的“成长”噱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潘俣宁 参加讨论

    第一次读春树的小说还是《北京娃娃》,那时候的她心里满是愤怒,恣意挥霍青春。许多年过去了,她不可避免地写了一本“转型之作”,被贴上“长大”的标签,以“从青春期全身而退”作为卖点。
    “逃离”是永不落伍的主题,“成长”是俗不可耐的噱头,假如认定《光年之美国梦》是春树向过去挥手作别的标记,可就上了大当。回忆是波澜的水面,春树无意告别,仅仅是穿透它,去拉住从前那个自己的手。
    在《光年之美国梦》里,春树用了整整一半的篇幅去缅怀过去的自己。前两章的主人公保有浓重的“北京娃娃”影子:生活混乱、时常愤怒、顾影自怜。她们一掉进爱情的漩涡便无法自拔,没完没了地哀伤,整日整夜地孤独。她们沉迷于网恋与浪漫的邂逅,游离在数段无需负责的关系中。寂寞促使她们以无比幼稚的方式处理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那后果又使她们陷入更大的孤独。
    麦卡勒斯是写“孤独”的天才,春树让我不止一次地想到《婚礼的成员》中那个十几岁、野蛮肮脏、孤单得要死的弗兰琪。春树骨子里仍旧是个弗兰琪般脆弱的小女孩,她需要的其实不是爱情,而是伙伴,只要有人陪伴她就觉得幸福,否则便会被突如其来的孤独袭中。她们是理想主义的疯子,歇斯底里地活着,常在一念之间做下重要决定,对什么都不管不顾。等到某一天,春树真的全然“成熟”了,或许会万分怀念这样的自己。
    春树在后记中这样写:“在旅行的过程中,终于学会了如何迅速地打包,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床,如何将自己照顾得当。旅行教会了我早就该学会的独立。”其实直到最后一卷,春树才真正开始抒写“彻底和完整的幸福”。旅行能让人看清自己,那是因为旅行首先让自己看见了世界,有了对比,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悲伤是多么渺小;有了对比,我们才能不自恋,也不自怜。
    春树向小说中的朋友怒吼:“你每天都活在过去,活在你痛苦的过去,你总有那么多的恨和痛苦,你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梦想,你已经不再热爱生活了……我和你不一样!”这应当是她在向回忆的湖面呐喊,因为在美国的她已不再愤怒。她经历了华尔街冰冷的上流生活,也享受过唐人街的自在轻松;她体会了友情的脆弱与残酷,也看见了爱情的安静和祥和;她甚至开始记账,这是将生活妥帖安排的标志。她说:“不要再为悲剧找借口,人只能为自己负责。”
    在美国,春树用柔情软化愤怒,尽管偶尔仍旧感觉孤独,至少她已懂得如何去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从前的她或许善于谈论政治与宗教,但再多苍白的感悟,也抵不过能在现实世界让自己更坚强来得有力量。春树依旧与人讨论诗歌和摇滚乐,但她的内心正在强大,不再没来由地愤世嫉俗。
    春树怀抱着一份与物质无关的满足感,一边深刻体会美国生活,一边乡愁泛滥,爱国主义情操似乎只有在这种时刻才能显得不做作。
    原载:《新京报》2010-06-29
    
    原载:《新京报》2010-06-2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