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赵瑜解读巴金七封老信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国涛 参加讨论

    纪实文学作家赵瑜的作品都是厚重之作,因此引起读者的关注。可是他的新作《寻找巴金的黛莉》全然不是如此了。19万字,在赵瑜的作品里算是小玩艺儿。于是我读了,又一次被赵瑜的写作才能所震动。
    作者从太原古董商购得7封旧信,是1936年至1937年巴金写给山西太原一位女读者的,这读者也即收信者,名“赵黛莉”。信是70年前所写。收信人地址是:“太原坡子街20号”。70年了!赵黛莉是谁?坡子街20号在哪里?于是——“寻找”,寻找这位巴金小说的忠实读者。我好像回到了青年时代读福尔摩斯探案那样,急于知道结果,也就是这位赵黛莉现在何处,是位什么人?还活着吗?还好吗?
    “寻找”过程一波三折,只是全书里三个方面的内容之一。还有写信者的一方,即巴金。7封信,逐一公布并作分析,也就是对于当年巴金的行踪、创作和思想进行考证。这既是一个社会历史的方面,也是文学史的一个方面。作者赵瑜在这一方面下了大功夫。这要有一次严密的考证。当然,有几部巴金传记可资查阅。但是,不够。那是一个多事的历史年代。第一封信写于1936年4月20日,当时用的什么信纸和信封,信封上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说明巴金的所在。第二封信写于1936年5月25日,用的信纸不再是印着“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了,而是《译文》社的信纸。此为何故?作者的叙述里说:“从信中‘我给你订了一份新出的《文季月刊》’一语推断,此信只能写于1936年。有史料表明,巴金和靳以是在1936年6月将《文季月刊》创刊号推出的……这封信使用了《译文》社信纸,亦有出处。《译文》是由黄源先生主持的一份‘介绍外国文学与艺术的月刊’。巴金致黛莉此信前二十余天,即那年5月3日,黄源在上海聚会为《译文》复刊请客。当天鲁迅日记中记载:‘译文社邀饭于东兴楼,夜往集者约三十人。’巴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当时,巴金与《译文》黄源先生过从甚密,时有翻译作品问世。他使用了《译文》信纸,也就毫不奇怪了。”这样的考证尚在小事小节。有时,作者从细节里透露出重要的历史脉络,使读者记住那个时代。
    第三封信所署日期为“8月31日”,作者考证:只能是1936年,而不可能是1937年。“1937年8月31日,巴金先生正在愤激地写作和紧张地编撰全国第一册抗战期刊。”这是指《烽火》,9月5日出刊。作者分析,在那个时期,巴金信里就不会有“天气不好,人容易生病”,“这两天渐渐凉起来,我得在写作上多用点功才行”,这样的“闲话”和“雅兴”。因为那时,日寇的轰炸机
    “正在上海的天空中俯冲!”这是在考证只标月、日,而没有标年份的信件时的考证。我在这种小考证里,看到一个大时代的轮廓。在这本书里,类似的小考证,所见不少。再参以其他叙事,我们可以看到巴金所处的时代,以及巴金当年的思想和生活。这7封信,一经作者开掘,展现一个时代和一位作家的内心。
    在写上海的巴金时,赵瑜不由作出许多联想,这些评说,在这本书里也是极重要的。赵瑜直接触及文学史上的问题:说研究者们“从来不去研究巴金曾经站在其他‘主义’立场上,呕心沥血,为中国当代纪实文学的早期开拓,做了哪些贡献”。
    最后说到收信方的赵黛莉其人。她终身受巴金的影响,现在90岁了,立身行事,自有主张,自有原则。这也可以看出巴金作品的影力量。在书里,作者称巴金是 “五四的遗孤”,令人慨叹。
    原载:太原晚报2010年03月26日
    
    原载:太原晚报2010年03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