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笔起长风发浩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唐力 参加讨论

    《古老的长歌》是一曲赞颂的歌,气韵酣畅,节奏鲜明,洋洋洒洒,如长风出于山谷,其恢弘气势,席卷而来,有着金属的交响。
    “你谱写了多少光辉的史诗/你留下多么浩繁的典籍/你谱写了多少辉煌的华章/你留下了多少伟大的哲理”。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来源于诗人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强烈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受是我们身份识别的根本。没有这种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如此深厚的情感;没有这种认同感,就不可能有这种赤诚和执著;没有这种认同感,就不可能有这种源于内心的自豪和骄傲;没有这种认同感,也就不可能有《中华之歌》,来张扬着民族的精神和自信。
    诗人的情感是诚挚的,是深沉的。因为这种感觉一直埋藏在心底,在《古老的长歌》中,诗人在用深邃目光,沉思的心灵,去回应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回应着民族发展中的一切,并用诗意的语言去呈现。诗人用他的诗句把绵延而辽阔的历史,漫长岁月中灿烂的文明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诗人用诗句,为我们创建一部诗意的、朗朗上口的中华民族发展百科全书。这是一种简明的百科全书,既有纵向的深远,又有横向的广博。
    诗人以诗纪史,全方位的展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韵。
    《中华之歌》的第二乐章《新中国之歌》则如激流,它的言词之间,是金铁的交鸣,是历史的尘烟;它的音韵之间,是血与火的喷溅,是泪与歌的交替;它的节奏之间,是旗帜的飘扬,是马蹄的敲打,是机器的轰鸣。《新中国之歌》,是激情与热烈的展现。
    1949年至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60年时光。这60年,有着它的艰辛和沉静,有着它的辉煌和荣光。60年的沧桑,60年的巨变。诗人华文峰的心,与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他的情感,与历史的情感,相互应合。
    他的热情,回应历史的古老的中国,古老声音,而在“上海的黄陂禹路一条弄堂点燃了革命的圣火/在浙江嘉兴南湖开启了中国的历史大闸”,于是一股洪流冲破了阻截,奔涌而出,“中国共产党开始谱写她的光荣和伟大”,这是中国革命的必然,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诗人华文峰的笔尖,也与历史的指针,重叠在一起。
    诗人的心灵,在历史的隧道中前进;他的诗句,激荡着历史的风云;他的诗笔,在稿子上展开了画卷。
    在他的笔下,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山河中“谱写的万里奇迹”。在他的笔下,延安的宝塔山,“指引着抗日战争的征程”;枣园的灯火,为“抗日战争写下批注”。在他的笔下,淮海战役,“战地的黄花张开了迎春和庆祝胜利的双臂”。他写新中国,“搭乘公元纪年历史列车奔向未来”。他写海岸线,“曾经多少次与岛屿、礁石对话漫谈”。他写青藏铁路,“是一道历史的长梦”。这都是诗人的想象,将历史的事件,赋予诗意,别开生面。
    在这画卷中,采用了传统的十三韵,在我看来,十三韵就是13种色彩,它参与构建了整个画卷,使之变得既丰富多彩,又层次分明。并且,韵律也应合历史的韵律,在色彩的显示上,或凝重,或明亮,或温暖,或冷静,构成了独特的风景。
    比如第一段,概括描述了1840年到1921年的社会景况,用发花韵,这是灰色调,反映着当时的情景,也反映着作者的心境。第二段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壮大,用韵为梭波韵,这是活泼的,活跃的韵脚,这是橙色,正隐示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的向前发展。第四段记叙八年的抗日战争,用韵为姑苏韵,这是一种有着涩滞的语调,这也应合了八年的艰苦卓绝,从色彩的感应来看,这是墨绿色。第十段,内容为概括歌颂新中国的社会制度的全面建立,用韵为言前韵,这是柔软,语调甜美的韵,这是明亮而柔软的黄色……这说明诗人的写作,是颇具匠心的,是精心建构的。正如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勒内·韦勒克所说:“押韵在审美上远为重要的是它的格律的功能,它以信号显示一行诗的终结,或者以信号表示自己是诗节模式的组织者,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组织者。”
    《新中国之歌》是一幅恢弘的长卷,诗人用诗的韵律,再现了新中国铿锵前进的步伐,复现了民族不断上升的尊严。他以自己的诗句,记载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诗人的心是炽热的,他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02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