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向作家的天真致敬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舒晋瑜 参加讨论

    当阅读成为职业,或多或少会削减读书的纯粹和快乐。好在总有一些作品不受世俗评判的任何约束,不受读者和销量的任何影响,恣意生长,活泼泼跃入你的视野,让你不得不放慢一目十行的习惯,让你挑剔的目光逐渐变得温和并且充满敬意。
    对于一个成熟的小说家而言,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书写家族故事,似乎不必那么艰辛地付诸地质学家式的勘探与搜寻。张炜在《你在高原》上,下了“笨”功夫。他真是个能出力的人,不是不懂巧劲儿,而是压根就排斥。他太了解如何将各种畅销元素糅入作品,让它好读又畅销。但是他仍然实实在在地将一部长书反复打磨了20年。《你在高原》中,他仍然是那个融入野地的孩子,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敬重甚至近乎虔诚的崇拜,同时也表达着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带来种种危害的担忧。他不止一次直言不讳地提出城市化掠夺与急剧膨胀将带来的后果。“影响我们当代人类幸福的,对大自然的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却与人性的恶化深深地连在一起。人心变坏,大自然就变坏。这里面是人的全部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单纯的环保的问题。最沉重的还是人的问题,这也是作家心中永恒的问题。”《你在高原》的精神内核在张炜的《芳心似火》中也有浓缩式的表现。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片面的物质财富积累有限甚至危险。物质主义对人的伤害不是某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普遍的状况。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问题,物质主义扭曲人类的生存,造成最大的创伤。
    作家们的思考层面和领域不同,但在关注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上却有相似之处。《伤痕》之后,卢新华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作品没能再引起当年的狂热与波澜,但他的反思一刻没有停止。在海外闯荡多年后,他第一次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在《紫禁女》中呼唤大道;而在新作《财富如水》中,他开始阐述“合天理、衡人欲”,把影响过中国社会近千年的“存天理、去人欲”合理地进行了演绎。他讲到奥巴马等外国领导人所提出的“节能”与“减排”的措施,然后深刻地指出,奥巴马(包括西方世界许多政治精英)的“节能”和“减排”的措施,基本上还是寄托在“新技术”的层面上。毋庸置疑,“新技术”在寻求可替代能源、绿色能源,以及降低现有工业生产和运输工具的能耗上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奥巴马(连同许多外国领导人)也许还没有深刻体认到:世界真正的也是最根本的“能耗”,其实是来自人的心灵,来自人类永无止境、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
    如果不痛下决心,从人类精神层面去着手抑制人类的集体“物质贪欲”,降低人们在财富追逐过程中的“心能”消耗,并设法平衡人类对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追求,扭转人类刚从神权和专制那儿解放出来、转眼又成为金钱和财富的奴隶的“大趋势”,仅仅企图通过新技术来“节能”和“减排”,必然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有时候,作家们的理想化会显得有一些天真,但是我们却仍然被他们感动。因为他们的写作如此真诚投入、勇敢坚定又无所顾忌。在《炼狱之花》中,徐小斌就扮演了一个《皇帝的新衣》里说真话的小孩。
    与她多年前的“逃离意识”相比,徐小斌在《炼狱之花》中的表现变得勇敢坚定。她依然以神秘虚幻的文风与现实主义结合,发出了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声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徐小斌有些执拗叛逆;但在写作道路上,她惟一能做的,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好评也罢,获奖也罢,她固然看重那些鼓励和肯定,却从未屈服过外界的任何诱惑。她活在自己构建的童话世界里,简单纯净甚至有些不谙世事。
    同类主题的作品,还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咒》。如果说之前的《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的写作是投入了雪漠的生命,那么《西夏咒》的写作融入了他的灵魂。因为他把这部作品的写作看作一次愉快的旅行,写作的过程一直处于激情喷涌的状态。这是从他心里涌出来的生命之歌。我特别敬重他独特的写作方式:不满意,毁掉重写。不是修改,而是重写。《西夏咒》前后反复重写了五次,直到作品像孩子一样,随着时间一起长大。
    在雪漠的很多作品中,探讨了诸多深刻的问题,比如生命,比如死亡、大爱和小爱。他认为,近年来战争、灾难频发,都是因为人类的文化中一种非常善的东西失传了。《西夏咒》中的“咒”有着多种解读。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欲望和暴力,它像“魔咒”一样困扰着人类。人类文化中很多内容就是帮助人类挣脱这个“魔咒”。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欲望和暴力导致了战乱,孔子东游列国传播他的“仁”,便是想打破这个“魔咒”。直到今天,城市文明中的欲望、流行文化中的暴力(比如网络中的暴力游戏)仍然在困扰着人类,《西夏咒》传递的理念之一,就是想实现一种超越和升华,得到心灵的真正自由,不受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欲望困扰。
    在这个浮躁、焦虑和没有方向感的时代,很多“反潮流”的作品,以无声的、微弱的力量抗辩着市场化对精神家园的侵袭,考验着我们的阅读耐心。如果以数量的多少来衡量,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里,今年上半年的文学有可能又被划分为“小年”,但是它们的分量却如此之重,重到不可轻言放弃。
    原载:《文艺报》2010年08月1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8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