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诗意的生活与诗性的思索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忽培元 参加讨论

    很高兴有机会了解和相识来自大庆油田的痴情歌者。犁痕,一位诗歌园地辛勤的耕耘者,他的这一曲理性的咏叹,主要是对石油诗及油田诗人的解读和推介,是对诗意人生的呼唤和赞美。
    读着篝火一般燃烧着激情的《石油的光芒》,就仿佛看到了松嫩平原黎明的曙色。巴基斯坦人民最崇敬伊克巴尔,不仅是因为他能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更在于他以动人心弦的诗歌鼓舞人民,使他们对过去充满豪情,对未来充满信心。诗人曾说:“诗人像心脏一样卧于民族的胸膛,没有诗人的民族与泥土相差无几。”想到有一群痴情的歌者,正聚精会神地坚持在黑色荒原上漫步沉思,他们不时地发出鹤鸣九皋一样自由真诚的歌唱,并在自身吟唱之余,关注着同行诗友的创作,试图呼唤、导引更多的人们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这在今天来看,该是一个多么感人的童话故事。这种坚持,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亚于当年上甘岭战役和大庆会战时的坚持。因为参加上甘岭战役和大庆会战,当时就是亿万人敬仰的英雄行为,在缺乏诗意的时期,诗人则会被一些人视为另类,而更多的人们也并未意识到诗歌的神圣,不会懂得它是在拯救着“降临人间的神性”。电影《上甘岭》中有许多英勇感人的场面,最打动人的还是勇士们在坑道里含泪齐唱《我的祖国》;大庆会战有许多艰苦卓绝的情景,最难忘的还是铁人王进喜和工人们围着篝火吟诵“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艰险的处境里一旦产生了诗意,苦难就酿造成了甜蜜,痛苦即会消解为精神层面的悲壮豪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犁痕等石油诗人们所执著追求和呼唤的“石油诗的兴盛”,其实是渴望精神家园的回归——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弘扬,无论如何,诗歌应当具有这样一种崇高远大的志向。这就像石油本身的形成一样,长时间的沉寂中酿造出奇异的热能与辉煌。大自然的胸襟悄然积蓄着的能量,终于化作了生命的吟唱。这就是“石油诗”的美丽,“那种辽阔的天空,荒凉的野地,冷峻的钢铁……”在犁痕的笔下化作了奔涌的诗情。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胸襟比松辽大平原还要广阔。可见人们所推崇的“石油诗”,早已从本质上超越了所谓行业诗歌的界定和局限,就如同“陕北民歌”,绝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框定,而是更大更丰富意义上的内容和风格的概念界定。犁痕显然是在告诉人们,“石油诗”应当是新诗意境和风格上与众不同的一个命名。
    从这一本诗论可见,诗人对于诗歌的热爱是融化在生命中的。就职业而言,他是出色的石油工程师,是逻辑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到他对于诗歌的钟情。《石油的光芒》通篇聚焦于对诗歌本源的探求和叩问。诗人应当是泡在生活中陶醉,还是站在生活的岸边观望,或者是偶尔投入其中体验一下?显然真正的石油诗人都是长年累月泡在生活中的。在作者眼中,当下的诗歌创作是“松散、混乱和无序”的,从一定意义上看也是“衰败无力”的……对此,诗人疾呼着“还是要感受根的力量”,坚守诗的“沉静与孤独”,坚守“对历史的回顾与感受,对现实的思考与行动,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自然的渴慕”,坚持用诗笔构筑精神家园等等。这些观念永远都应当是诗的旗帜和主流。
    诗是思想的光芒编织而成的太阳,读 《石油的光芒》 我产生了这样一个强烈印象。几乎每一篇评论都努力揭示着诗即思想与哲理的本质内核的美丽,但同时又观照着诗歌自身的艺术规律,即诗意的营造和呈现。可以看得出,犁痕的思想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是推崇“单纯”和“朴素”的。这从他所推崇的几位诗人的创作特色可以见得。潘永样、赵守亚、王云等都是表现形式上质朴无华又注重思辨的诗人。这同当下那种一味追求形式上标新立异的诗风相比,更加难能可贵。作为读者,我总认为诗不是越艰涩越含糊越好,同时,质朴浅显并不等于浅薄直露。犁痕显然懂得,最朴素的诗句往往又是最深刻而动人的。这不仅体现于他对众多石油诗人们的评论之中,也包括他对已故诗人海子早期“新乡土诗”的肯定和对其思想演化矛盾的剖析。在海子早期的诗中,故乡、土地、麦子和母亲都成为了思想的因子,闪烁着只有赤子才有的思想的光亮。在以后的诗句中,诗人对“乡土”的挚爱则更多地体现为“凄凉而尖锐”的批判与反叛。犁痕的正直与正义,在于对这位走向毁灭的年轻诗人的灵魂的剖析。在悲悯的泪光里诉说衷肠:“你难道忘了你是吃麦子长大的? ”“所有的诗人都应该健康坚强地活着!”这篇长文不仅仅是对一位尚未升起就已经陨落的所谓“天才诗人”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包容与景仰的公开宣言。到任何时候,诗歌都应该是人类健康精神的呼唤与号角,都应该是抚慰和启迪人们心灵的佳音韶乐,而绝不应该是绝望与毁灭的个体的哀鸣与宣泄。
    总之,《石油的光芒》使人觉得论者的视野是辽阔而宽广的。他是在古今中外诗的广大苍穹上指点星辰,是在一个无限大的坐标系中,衡量考察着一个区域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于社会人生的价值意义。当然作为诗论,作者的局限也许在于难以自已的热情,不时地就会遮掩住理性的光辉,而限制了思考的深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06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0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