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报告文学要坚守自身独有品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军 参加讨论

    去年岁末,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用7天的时间连续播出了根据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同名作品拍摄的7集电视片《寻找巴金的黛莉》。这一举动,引起了关心报告文学创作一些人士的注意。
    评论家李炳银认为,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给予热情推荐和充分肯定,此前在电视节目中还不多见。这对于让报告文学作品通过其他媒体进一步为社会公众所知晓,有积极的作用。他同时谈到,电视片通过真实实际的影像,复原了赵瑜的艰难传奇寻找过程,对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和理解,这显然是影视传媒的特长和力量,可是并没有很突出和充分深刻地传递出这部作品的丰富内容来。比如赵瑜作品中对很多历史生活真相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思索、对巴金的历史认识、对黛莉自己和家族的复杂经历内容等,就几乎没有得到真实的表达。比起作品本身的厚重丰富来,电视片就明显地直观和轻浅得多。在人们的社会感受中,总有一些内容是形象和图影所不能真实深入描述的,需要在作家的体验之后方能够准确描述与表达。而且,有许多隐秘的自然、历史暗角和纷纭的人的精神世界,更是视觉传媒无法抵达和顾及的。作家在这些地方却拥有从容的时间和很大的活动空间。报告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写实,实际是作家借助和利用真实事实这个对象表达自己的社会发现、认识和理解,带有很强的作家主观立场和情感倾向。所以,报告文学的写实应该是作家的一种通过自我表达始终追求真实、真理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写作。
    李炳银的观点意在表明,现代传媒的出现,使我们切实地感觉到了眼界开阔,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应当热情地接受和拥抱它,但是像报告文学这样的写作,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还是会因为其个性力量而存在需要的。然而这一文体要想进一步得到健康发展,必须要在变与不变的选择中很好地加以把握。
    报告文学因其自身独有品质,会对写作者提出要求。作家黄传会说,报告文学三分靠创作,七分靠采访,也可以说报告文学是靠双脚走出来的。报告文学体裁选定之后,作品的高低成败关键在采访。就采访的能力而言,要有面对高层人士时的澹定,也要有与芸芸众生交流时的激情,同时还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耐心。总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而采访是寻求真实的惟一途径。在采访上花再多的精力,吃再多的苦头,都是值得的。这是无论如何不能改变的。黄传会说,报告文学创作当然要发展,但有些叙述手段则是对报告文学的歪曲或误解,如小说化的描写、合理想象、片面真实以及各种各样的粉饰等。报告文学突出的特点是新闻性、文献性以及达到它采取的手段,以此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小说等艺术的手段恰恰是报告文学的大忌。多彩的生活本相往往比作家的想象更丰富、更奇特、更富积极性。一些生活中的典型靠虚构是虚构不出来的,也编造不出来的。报告文学的特性并不是看你用多少文学手法,而是发现有文学意义的事件和人物,再原汁原味地提供给读者。
    作家李鸣生认为,当下许多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正在逐渐减弱。其主要功能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也在逐渐丧失。过去说到报告文学,就是因为它独有的题材优势。现在一些题材已不独属报告文学,比如反腐、官场、商场等。报告文学作家队伍在老化,而文学的读者在年轻化。此外,一些报告文学由于过于功利、平庸,有时只满足于遵命而作,有时太概念化,使之声誉受到损害,也对那些真正的报告文学创作产生一些影响。所以,报告文学作品本身必须提升含金量,而且主要精力要回归到现实上来。变革中的社会产生出许多问题,需要有良知的报告文学作家去关注,以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4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