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错误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邹士方(北京) 参加讨论

    报刊上人名出错,屡见不鲜。在一张专门介绍新书的报纸上,刊登了介绍《卞之琳选集》的文章:“卡之琳是30年代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她大胆地在诗歌中尝试知识的探索”。且不说“卞”印成了“卡”显得荒缪,就是这个“她”字也是撰文作者或编辑者“想当然”的产物。“之琳”的名字确有点女性的味道,不过卞之琳却是百分之百的“男性”。老作家从维熙的姓在报刊、书籍中十有八九印成“丛”。而萧乾的名字在电视和广播中好几次被念成“干”。2010年5月17日《北京青年报》B12版《在图画书里与传统中国相遇》中将连环画画家贺友直错成贺友植。2010年8月11日《 北京青年报》C2版《寻踪钱伟长曾与北京的交汇点》中将钱君匋错成钱君陶。2010年全国春季图书订货会三联书店展台上悬挂着几幅名人大照片,其中一张下面也用斗大的字印着钱君陶。2010年8月12日《中国电视报》A18版《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系列之三——《心中永远的燕园》一文中将赵荣声错为赵荣生。2010年9月5日《北京青年报》C3版《传奇黄永玉》中,把画家于非闇错成于非,把画家王个簃两次错成王个。2010年9月13 日《北京青年报》B16版《中国诗歌研究院昨成立》中将诗人邵燕祥错成邵燕翔。
    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书,好像已经成了某些人的一句遁词和一个合理的挡箭牌。
    2010年12月6日《 北京青年报 》《林彪头骨去向之谜首次公开》中有:1971年,林彪“7·13”事件爆发时,应为“9·13”。2010年9月16 日《中国电视报》D7版《大师的情书》中说沈从文的女朋友张兆和的“张家有10个女儿”,实际上张家只有4个女儿,其余6个是儿子。
    本来一句很简单的文言文:“人贵知足,为学不然”(其意应为:人可贵的是知足,但做学问不能知足,这是一句勉学的话),却被人曲解为:“人可贵的是知足,否则就做不好学问;这是讽刺人太贪心了。”
    再如“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统一战线组织,王光祈、李大钊、宗白华、张闻天、沈泽民、许德珩、毛泽东、邓中夏、赵世炎、田汉、朱自清等都是这个团体的成员。不少书籍和报刊上涉及到这个团体时,都这样介绍:“由李大钊、邓中夏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笔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撰文指出,邓中夏不是这个团体的发起人,他是晚些时候才加入的。正确的说法应是:“由王光祈、李大钊等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
    打开电视看也是错字连篇,污染人们的眼睛。2010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在一部介绍上官云珠的片子里,黄宗江说“风流倜傥”,字幕上却是“风流体态”。电视剧《关中枪声》字幕将“反正”错成“反政”。优秀廉政公益广告片中有尚长荣在京剧《廉吏于成龙》中的念白,但字幕上将 “国本岂容撼 ,民意大如天”错成“国本岂容憾 ,民意大如天”,这就太不应该了。连李少红执导的新版《红楼梦》也出现这类错误,剧中人把芦雪庵的庵读成yān, 字幕上显现的是芦雪广。
    像字典、辞典之类的工具书是不允许出错的,可是现在有些字典、辞典居然也出现不少错误。这岂不是误人子弟!“错误的知识比无知更可怕”。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2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