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认识蔡多文先生,还是去年出差去广州闲逛书店时,一部刚刚上架的题为《讲坛随笔》的书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一看是写教学的,当即就买了一本。翻开读之,竟与我从事的专业完全一致。至此,才知道作者是名军人,而且是一名将军,回北京上网搜索,才知道这又是一名写过大量文学作品的将军作家,而且还当过驻港部队的首长,于是但凡有他的书,我非常留意。眼前这本名为《家的传说》的书,也是我在网上发现后从外地买回的。但这本书看完后,禁不住想说点什么。因为这本书与他的其他作品不同,是历史文化散文,而且是姓氏文化散文。我本来对姓氏学就颇有兴趣,这样一本用散文写的姓氏学,便更为有兴趣。 在眼下科技发展的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写书著文,虽然不是一个领导者的必然要求,体现的却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蔡多文作为军队一员将领,他在带兵打仗、研习兵法之余,追求散文写作至炉火纯青,使戎马军旅富有诗情画意,无疑是更高境界的人生追求。一个长期工作在行政岗位上的领导者,如果能够写出令人认可、又津津有味的文学作品,说明这个领导具有更全面的素养。这样的领导更会热爱生活,善待部下,乐于思考,勇于探索,也更具有亲和力。所以,我虽然与他不相识,但对他这样的领导者我发自内心的尊重。 他的这部历史散文,借助于对蔡姓人物的脉络研究,他探寻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不论是散文也好,小说也好,都有个寓教于乐的功能,都不应该淡忘历史的责任。蔡多文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大胆取舍,巧妙开阖,十分准确、非常到位地勾勒出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不能把文学归结为“为政治服务”,但文学体裁中,却不能没有政治,缺了这一块就不完整,就会带来文学的柔弱的内容。我所佩服的不仅是作者对政治、人物、历史的敏感性,更多的是中国古典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因而阅读的时候并不感到是一些政治解说文,而确确实实是散文,是文学,是思想,是精神。 当今天我们处于纷繁琐碎的生活之中,总渴望寻找某种失去的氛围,总想在诉说中传达自己的思考。应该说,蔡多文的作品,进行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旅途的思考。出于工作原因,我读过很多官员写的文章,但在我看来,蔡多文的文章独具特色。他在字里行间,融入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这本书写的是蔡姓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敬重。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从他书中知道,他上过战场、当过军校教员、长期做政工领导,虽然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已经很久,但他的乡土情结却是一直不曾间断地紧紧维系在生养他的那片乡土上。《家的传说》除大量写蔡姓人物之外,也有许多是写他的故土情怀的,这些篇章写的动情感人,是作者真情实感的一种自然流泻。他写姐姐,写嫂子,写兄长,写乡亲,写得充满了浓浓的乡土韵味。他从历史跳进现实中,使人一下子感到我们的文化正是对历史的一代又一代的发展和延续。使人由衷地感到,在这样一种一脉相承的延续中,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不断得以发展和壮大。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以为我们的文学应更多的承担教化功能和育人的责任,这些年,或许我们过多地关注了“乐”的作用,而忽略了它的“教”的功能,使一些纯粹插科打诨的接近低俗的东西大行其道,弄得老百姓意见很大。其实,不论是文学还是文艺,离开了他的教育功能,便会难以发展。我以为,蔡将军作为一名知识型的职业军人,他是非常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他的这本《家的传说》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现实的观照,便是鲜明的例证。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