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才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但近?.0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著作集中起来也是一个十分可观的庞大数字,要作一较为全面、认真的“评述”,不占有和阅读相当的材料,是难以担当的。为避免以偏概全,笔者只好采用取巧的办法,也就是像本文的副标题所限定的那样,仅以近20年来所举办过的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讨论对象①,希冀从中粗略地梳理出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脉络。 由于只以历届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例,故本文的讨论对象将不涉及数量更为浩瀚的其他论文以及著作类.尽管后两者的标示意义或许还要远超于前者。 一、历史的回顾: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学领域中所有关于“台港”与“梅外”的东西,在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是极为敏感的、需要避忌的政治问题。其后,确切地说,是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之后,政治坚冰的逐渐消融才多少鼓起个别先知先觉者涉足这一领域的勇气。 1979年是一个值得一提的年份,在这一年年初,北京的《当代)杂志在第1期上刊登了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②;同年,广州(花城)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当时在暨南大学任教的曾敏之的(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介绍并提出了关注大陆以外的用汉语写作的文学。他们的试探性行动,一方面在禁锢多年的幕墙上凿开了一扇了望外部世界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以其自身的示范效应为跃跃欲试者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依据—他们的平安无事本身就意味着此事可行!于是,随之而来的是介绍境外的华文文学作品日渐增多,而在广东、福建的部分大学讲坛上,也逐渐有一些教师尝试性地开设了“台港文学”选修课程,“台港文学”开始摆脱过往被“妖魔化”的不恰当形象而真正进人了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阂。 两三年后.有感于在教学、研究、出版过程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粤闽两地教学、研究和出版部门的工作者觉得有必要举行一次讨论会以共商对策。于是,1982年暨南大学召开了“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并由此生发开去,沿袭成为一种惯例,基本上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I国际性的学术年会,到2001〕年11月的汕头年会,近20年来总共举办了11届(表一)。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