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高鸿 参加讨论

     文化虽然不等同于文学,却包涵着文学;文学虽不是文化的替代品,却是保存文化记忆的最好载体之一。文学中保留着大量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方式。
     文化“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凡人类同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及习惯。”①在文化定义上,人类学家对此虽有不尽相同的表述,但他们对文化的特质的认识,基本统一在狭义和广义的两个层面。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社会群体有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广义的文化概念则是把文化作为表现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总特征,是表现人类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生活方式,是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能力②。
     文化的狭义概念显示了文化所固有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特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认识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其文化的基本价值立刻得到体现。无论是旅外华人作家描绘所在国生活的作品(如赵淑侠在80年代写成的《罗丽与东尼》一些描写瑞士人生活作品,龙应台的旅欧随笔《人在欧洲》等的散文性作品),还是华人、华侨、移民、留学生对异国生活的感受性作品,(如华工文学的《埃仑诗集》,80年代小渣对美国社会的认识和感受作品《留美故事》),或者周励和曹桂林用纪实的手法写中国人在新大陆的奋斗故事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等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地域与社会背景中人们的不同生活和行为方式。文化人类学家占迪纳夫认为,某一社会的文化就是这个社会成员用以认知、建立联系和解释世界或社会的种种模式③。所以,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价值之一,就是表现了不同种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些描述和展现显示了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差异性作品,表现出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性。因此作品透过华人眼光对不同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描绘,对风土人情的差异性的表现,以及表现出这些描绘背后的文化旨趣和精神向度,就是我们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文化研究不可忽略。作品表现出的自我在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的语境中精神困扰与冲突则是史深层次的内涵。
     因此,海外华文文学以文学性的感受和体验“承载”文化的差异性,这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个突出表现特征,在海外华文文学的地理和文本的想象空间里,文化差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给人们的相互理解和生存可能带来痛苦或麻烦,但同时也给了人们启迪与智慧。差异的丰富性造就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的多元性,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在对海外华文文学的丰富的差异性的认识中,我们无形中树立了一个个“他者”的形象。人在认识过程中,要把自己转化成他人,完全用异己的眼光来看待自我,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寻找一个与自我在认识上发生关系的“非我”,作为自我的对立面来观照自我、发现自我、重新认识自己,这是有可能的。海外华文文学给本土文化创造出了一个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他者”的形象。虽然对于这个“他者”的想象和构造,首先必须依赖于对中华文化自我的认识,但有了相异者的眼光,中华木上文化不仅在可以在异质文化的“他者”中进一步认识自我,还能够在具有差异性的同源文化的他者中超越自我,以期形成对自我的更深刻的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提供对本土文学和文化进行重新审视的参照系,对自我文化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发展”④。海外华文文学所负载的文化差异的特质表现,正成为促进我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福建论坛》2002年05期
    
    原载:《福建论坛》2002年0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