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我们不是局外人──读《唉,我的沧桑五十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盛可以 参加讨论

    遇到一本一口气读罢胸腔发热的小说,你根本不想谈它的不足,我觉得恰恰是它的朴素与未经雕饰彰显了它,就像京剧大师荀慧生说的,熟戏也要故意唱出三分生,这样才易到达含蓄、引人入胜的地步,我甚至想到超级女生,那种唱得流畅烂熟的歌手反而缺乏感染力,因为她熟得近乎卖弄,缺乏真感情。我要说我喜欢《唉,我的沧桑五十年》,它风趣幽默,辛辣刻薄,简直将人物置于砧板上无情砍剁,还有那种在突来的命运转折中,对自我的无情嘲弄,句句像软鞭子一样抽在读者的心上;它笔墨简省,仍不失波澜壮阔;它并没有拉开大架式,巨细靡遗的向你描述每一个时代,但时代特征全部隐藏在人物命运当中,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罪犯,心里像黥刑一样留下不灭的烙印,精神世界受到巨大深刻的影响,死去的死得不明不白,活着的一辈子阴影笼罩。
    我们说到过去,表达方式大都比较委婉,比如说什么什么“改变了”某人的命运,但《沧桑》告诉我们,这种说法太客气了,那不是改变,而是毁灭。一个人的毁灭,始于某人的一句口号,或者个人良知的未曾泯灭,在混乱的时代大潮中,人就像一叶小舟,任凭风吹浪打,等风平浪静之时,个人早被洗劫一空,失去了社会竞争与生存能力,就如赵超美,什么都赶上趟,挣扎徒劳,最后只能为了生活把自己卖了,且以卖出去为幸,只有少数人从这个黑色漩涡中突围。
    三年风调雨顺中的“自然”灾害,让大自然背着黑锅继续沉默。文革的非理性所呈现的病态既匪夷所思,又有理可循。83年严打时我已是一名围观小群众。无论是对我未经历的过去,还是已然的现在,我内心都充满了沉重的无力感。我从不觉得历史在遥远,就像读《沧桑》时,我感到我正在经历着,饥饿、愤怒、沉痛、绝望。作者用他鲜活幽默充满反讽意味的语言,表面消解了人物遭遇的痛苦,使得赵超美这个平凡小人物沉甸甸的前半生充满喜剧的效果,用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表现力量是倍增的。
    以前也听朋友说起知青生活,是如何饿得两眼放绿光,如何把埋掉的死猪挖出来架着大锅煮。我知道饥饿的少年少不了偷鸡摸狗,但当我读到这一段,当赵超美和赵跃进想依靠马帮带路,去劳改场看望小黛农,马帮见他俩衣衫褴褛以为是盲流要偷东西而对他俩格外警惕时,赵超美解释他们是知青,“没想到知青名声更差,差点挨揍”,我才明白只有这句话才真正道尽了知青生存环境的恶劣,比起那些将知青生活写浪漫美好的虚假作品,我觉得这部作品更接近真相,不是真实,我们不能要求一部小说的现实真实性,而真相却是一个作家必须道出来的。
    一个下午窝在沙发上读罢《沧桑》,竟然有看完周星驰星爷《喜剧之王》的感觉,浅笑、爆笑、叹息、泪光闪闪,一个人在沙发上荡气回肠。作者显然是个人情练达,洞察一切之人,他不叽叽歪歪,不煽情,他告诉我们中国有无数个赵超美,他们有的已经走了,有的也许仍在迷茫,有的可能找到了活着的方式,无论如何,精神上的黥刑,永远无法抹掉,作为读者,无论我们活在哪个年代,我们都不是局外人。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01月26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01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