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耕耘者——怀念诗人王燕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舒洁 参加讨论

    从人类精神的层面上讲,无论作为诗歌编辑,还是作为诗人,王燕生都没有离去。他不仅活在我们的追念里,也活在他曾编辑、写作的那些不朽的诗歌中。
    我们有幸降生在一个伟大的诗歌国度,这就注定了,我们或以耕耘者的身份出现,或以诗歌禾苗的形态呈现——在本质上,我们真的承袭了久远的诗歌传统,耕耘者与成长者,根植于同一片丰饶的土地,从而获得相同的精神慰藉与幸福。
    在这个过程里,毫无疑问,王燕生为诗歌倾注了一生心血,他将诗歌形容为“上帝的粮食”,他在《诗刊》供职期间主持了首届“青春诗会”,后被誉为“班主任”,被诗人韩作荣评价为“青春与诗的见证者”。他的耕耘者的形象与价值绝对体现在他的编辑生涯中,他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的创作与繁荣毕其所能,他为诗歌燃烧到最后,寂然熄灭,从此停止了耕耘劳作。
    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代一代耕耘者无怨无悔奉献的历程。在这个寂寞的群体里,王燕生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编辑者之一。回望中国诗歌辉煌的上世纪80年代,王燕生处在辉煌的中心,这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辉煌,这段史实属于中国诗歌,而那个年代的《诗刊》,则是辉煌的精神殿堂。
    与王燕生先生初识于1983年,距此二十年后,在2003年夏天,我邀请诗人王燕生、陈所巨、楼奕林等同去我的故乡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那时,王燕生已从《诗刊》退休。我们称王燕生老师,他的耕耘者的形象,具有心灵认同的属性,此种确立,实际上就是一生的尊重。
    在贡格尔草原上,我发现王燕生的头发几乎全白了。车停大青山下,望着巍峨葱茏的山顶,王燕生说,我看着车,你们爬山去吧。那一刻,我忧伤地想,王燕生老师老了!……他老了吗?当他在草原上即兴创作并激情朗诵诗歌的时候,当他为感谢草原人接待真诚豪饮的时候,当他目光锐利回溯往昔的时候,当他在我们面前露出孩子般纯真笑容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的旺盛的生命力与对诗歌矢志不移的热爱。
    这就是诗歌耕耘者王燕生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记忆。
    2011年3月20日,在浙江舟山,我得到王燕生故去的信息。我当即决定提前回京,我不是奔向一个逝者,是奔向一个令人尊敬的诗歌耕耘者,在诗歌永恒的光照中,他歇息了,他真的没有离去。因为他属于诗歌。
    2011年3月21日下午,在王燕生家里,我在他微笑着的遗容前默立,我在心里对他说了一些话,这些话与诗歌有关,与怀念有关,与他一生的耕耘有关。
    王燕生小小的灵位前摆放着他的诗歌集,那是他的后人为他急就的,是几本样书。回来,我坐在那里,与他的亲人们谈他,我的身边右侧的沙发上放着一本《人民文学》,上面发表了他的组诗。他生前用过的烟灰缸摆在茶几上,征得主人的同意,我点燃一支香烟。那一刻,在那一切之间,我真切地感觉到逝者灵息的存在。我在心里说,王燕生老师,您走好!我们念您,以我们最朴素的心智缅怀您——春天到了,耕耘的时节到了,您走了!
    王燕生(1934—2011)笔名吴昂、艾苦。祖籍山东临沂。1950年肄业于贵筑中学。1950年参军,任铁道兵政治部文化教员、俱乐部主任、宣传干事等,《诗刊》社作品组副组长、编辑室副主任,刊授学院《未名诗人》执行主编,《中华锦绣》画报副总编辑,副编审。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为第一届青春诗会的发起人之一。王燕生著有诗集《路啊,脚下的路》、《岁月之树》等,诗论集《学诗十二忌》、《与缪斯的会晤》,诗学随笔《上帝的粮食》。
    原载:深圳特区报2011年03月24日
    
    原载:深圳特区报2011年03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