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文化交流应作为两岸大交流的重中之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何标 参加讨论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积淀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化,是全体炎黄子孙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和传世之宝;是当前台海两岸政党交流、经济交流的纽带和根基。陈云林会长成功赴台,两岸签署“四项协议”,掀开两岸关系史上新的一页。为双方共同携手发展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但此次陈云林赴台,遭到少数被操弄群众的污辱、敌视和施暴,表露一些台胞中华文化的血缘纽带已深为台独意识侵蚀和消融,令人震惊和痛心。因此,加强两岸同胞的文化交流,恢复台胞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记忆,应是当务之急。
    语言文字的人为障碍阻挡不了两岸文化交流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也就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人同伦”就是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道德准则。“书同文”的基础是语言相通。由于日本投降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大力推行“国语”,因此绝大多数台胞都会讲普通话。至今比香港、澳门同胞讲得流利、纯正,甚至比福建、广东一些同胞讲得标淮。由于海峡两岸同胞语言相通,接触当中有亲切感,双方得以毫无阻碍地面对面地直接交流。
    语言的载体是文字,台湾的汉文教学,是从340多年前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孔庙设立“太学”起始。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所建的“西学堂”,己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日本割台后实行同化政策,台胞通过建立书房、私塾和诗社传播中国文化,使汉语汉文延绵不绝。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立即恢复汉语汉文教学。尽管1949年后两岸隔离长达30多年,但“书同文”仍是两岸民众通过书信报刊,直接间接联系交流的重要方式。
    1956年,祖国大陆对传统汉字进行繁体简化和将竖排改为横排,执行反共政策的国民党当局,却把岛内使用简体字和文字横排作为禁忌。上世纪80年代,随着台独势力的兴起,又出现用语言分裂民众散播台独意识的恶行。他们把占台湾近3/4人口讲的闽南语称为“台语”,作为台湾人的“母语”,准备独立建国后再作为“国语”。实际上,闽南话是中国地方方言之一,属于中原语系,台海两岸和海外有6000万人讲闽南语。台独分子为了使“台湾话书面化”,又竭尽脑汁力图制造台湾文字。于是对“汉语拼音方案”妄加改动,制造出所谓“通用拼音法”,试图用拼音字母书写台湾话,形成“台湾文字”。这一图谋由于民进党丢掉执政权而暂告停顿。
    2003年,台当局在广大民众强劲呼声压力下,允许部分大陆图书入岛销售。2005年在台北成立的上海书店,展售两万多种6万多册大陆简体字图书,销售金额达6800万新台币。2006年岛内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有近200家大陆出版社,47万册简体字图书参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开始接受简体字,认识简体字,有的学校将学习简体字列为语文必修课。现在的台执政当局,己决定将公文和出版物文字横排;并将公文和路牌上的“通用拼音”改为“汉语拼音”。这些,都极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但一些台独分子并未放弃“独立建国”梦想,如果他们重掌政权,仍会妄图在语言文字方面,同祖国大陆切割。
    文学交流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薄弱环节
     文学是组成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切艺术的母体。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交融性,群众性和时代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可以运用优美的汉语,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早就在两岸广为流传,是台胞耳熟能详的。因此,文学交流应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
    台湾最原始的文学,应是原住民族的口头文学。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汉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的主体。台湾造孔庙,办书院,建乡学后,中国流行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以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主要教材。在民间,创作和朗诵旧体诗词则是最为流行的文学活动。1687年,清政府在台湾施行考举制,截止于割台共208年,台湾学子中举举人535人,考中进士32人。日据时期,广大台胞坚决抵制所谓的“皇民化”政策,随着祖国大陆“五四”新文学传入岛内,掀起一场“新文学运动”,胡适、陈独秀、鲁迅、谢冰心、郭沫若等人的文学作品受到欢迎,台湾作家用白话文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陆续出现。以上主要是大陆对台湾单方面的文学传播,还谈不到两岸之间的文学交流。日降后内战爆发,两岸文化往来隔绝,台湾文坛在传承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历经所谓的“战斗”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乡土文学并穿插其间的“怀乡文学”等阶段性发展轨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学作品。
    两岸隔离期间,文学交流只能由少数作家,假借海外第三国、第三地进行。如1976年,美籍华人聂华苓在美国依阿华举办“中国周末”活动。大陆方面由萧乾、毕朔望参加,台湾方面有来自岛内的诗人高准和旅美作家陈若曦、於梨华等。80年代中期,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台湾问题包括文学在内的学术研讨会,1986年的会议周青同志曾参加,1987年的会议我也有幸参与。但上述活动受邀的台湾作家多被禁止出境,只有少数旅居海外和以探亲名义出境的台湾作家与会。1988年在韩国举行“国际笔会”时,中国老作家萧乾、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和韩国作家许世旭,应邀进行小型座谈讨论,这是台海两岸隔离40年后,一次著名作家间的直接交流。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双方作家开始往来,并召开过多次台湾著名作家的学术研讨会。如中国作协召开的杨逵、陈映真作品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的林海音作品研讨会;北京鲁迅博物馆召开的“许寿裳殉难50周年纪念会”;全国台联举办的“台湾文学研讨会”和吕赫若、黄春明、陈映真等作品研讨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举办的赖和、张我军纪念会及杨青矗作品研讨会。台湾“中央研究院”也召开过“张我军学术研讨会”邀我参加。这些深层次的学术研讨,对两岸文学相互理解、交融、借鉴和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不足之处是:两岸作家共同对大陆作家和作品的研讨比较少,两岸有关部门对文学研讨缺乏统一的合作和规划。现在,由于两岸文学交流的领军人物如萧乾和林海音均己先后逝世,两岸的文学学术研讨,处于间歇和无序状态。
    随着岛内“独立建国”调门的升高,出现了“台独文学”的喧嚣。他们以“台湾主体性”为标杆,对台湾作家重新定位。不仅排斥大陆省籍作家,还或明或暗地把“大中国主义”帽子戴在杨逵、张我军、林海音等台湾老作家头上。台海两岸文学界,被迫对“台独文学”谬论展开了抨击和批判。但要说明的是:主张“本土化”、“爱台湾”,不等于“台独意识”,更不等于搞国家分裂。“扎根本土”是中华文化的属性,我们的老祖宗主张“安居乐土”,“生立于土,死归于土”,“天、地、君、亲、师”五大膜拜偶像中,“地”就是土地公,祭祀社神就是报答家乡土地的养育之恩。但中国人的怀乡恋乡与奉公报国并不矛盾,乡土意识是包涵于中国意识之中的。而“台湾主体论”者把“爱台湾”同“爱中国”对立起来,把既爱中国又爱台湾的台湾人,诬为“被铲了根的人”,其实台独分子才真正是妄图把台湾文学的中华文化之根基铲断的人。
    
    开展两岸奥运文化交流合作应尽早列入议程  
    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圆满成功,有着台湾同胞的贡献。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台胞都全程参与。在“申奥”关键时刻,代表中华台北奥委会的吴经国先生,曾顶住台湾当局的压力,投了由中国举办的赞成票。台湾音乐工作者鲍比达创作的《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伴随火炬传递在全球传唱。在大陆和海外的火炬手中,有多位是来自宝岛。周华健作曲并演唱的《我是明星》,被选定为北京残奥会主题歌。奥运开幕式文艺演出中,由高金素梅率领的100多位少数民族台胞表演的歌舞,受到好评。在奥运赛场上,台湾运动员体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跆拳道女选手苏丽文赢得了高度赞扬。在奥运志愿者中也常出现台胞的身影。
    北京奥运会有着众多最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龙、汉字、中国印、中国结、中国脸谱、中国卷轴以及福娃、祥云、风筝、灯笼等。这都是台湾同胞喜闻乐见的。我见过一首“中华台北奥运会歌”,歌词是:山河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勿自暴自弃,勿故步自封。兴我中华,促进大同。这首歌词展现的内涵,同中国传统文化是多么地合拍,宣泄出两岸体育健儿许多共同的想法和心声。
    中华台北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中的比赛成绩,不如上届雅典奥运会,棒球赛输给中国大陆更是出乎人们意外。但台海两岸运动健儿一向有携手互助的传统,大连市曾聘请台湾棒球教练到大连执教,台湾也曾聘请大陆举重教练赴台执教,台湾乒乓球队和举重队多次来大陆进行过训练。现在,双方体育部门应主动联系,抓紧时间,密切合作,备战2012年第30届奥运会,为在英伦再度展现两岸中国运动员的身手,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争取得到更加辉煌的奥运成绩,而共同奋斗!
    原载:《文艺报》2009-02-07
    
    原载:《文艺报》2009-02-0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