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评古远清《香港当代新诗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曹天歌 参加讨论
在当代中国华文文学研究界,古远清先生无疑是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他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以及最近在台北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都有一定影响。最近,古远清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香港当代新诗史》,这是一部能激活人们对香港文学深入认识的著作,无疑具有指标性的意义。
    香港新诗界长期存在着“本土”与“外来”(主要是“南来”)的对峙,但不似台湾“外省”与“本省”诗人的对立那样呈显性。形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本土诗人无论是研究文学史还是编选集,一个重要标尺是“从本土出发”。在他们看来,只有土生土长或虽不土生但土长的诗人,才是地道的香港诗人,而“文革”以后赴港的南来诗人,在内地接受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去港后一直视英国殖民者为罪恶的根源,而未能看到英人用现代化手段管理香港并将其变为“东方明珠”的一面,创作手法则一直秉承批判现实主义立场。他们人在香江心在长江——“原不相信香江水,会泡出江南春”(张诗剑诗句),所写的作品是远离香港土地和人民的失根、漂泊的文学,既缺乏香港意识,又无香港地域色彩,因而这些人只能算是“在香港的中国诗人”,而非真正的“香港诗人”。古远清这本《香港当代新诗史》,把这种偏见矫正过来。他认为,香港新诗不仅是指用本土意识或香港意识写的作品,也包括在中国大视野下或中国语境下的创作。用“从本土出发”的标尺去诠释香港当代新诗史,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褊狭思考。这不是因为古氏没生长在香江边,或与某派关系密切,而是因为香港文化来源于它的多元竞争价值,来源于它超越政治、超越党派、超越山头以及地域囿限的宽容态度,故写史一定要讲究包容性,要像古远清那样用宽广的胸怀来处理“本土”与“南来”的关系。
    古远清这种让“南来”与“本土”两大诗群犁然贯通、涣然冰释的新诗史观,为认识和重写一部多元共生的真正丰富多彩的香港新诗史铺平了道路。但古远清并不因此重“南来”轻“本土”,或像有人那样认为南来作家在香港文学史上起了主导作用。相反,他认为香港当代新诗史的主力军仍是本土诗人,因而该书本土诗人共写了三章22节,而南来诗人只有两章16节。
    古著在《内容提要》中云:“这是向香港诗坛挑战的文学史——《香港当代新诗史》为什么本地学者自己不写,要把新诗史诠释权拱手让给所谓‘清远古韵’的外人?”“这又是一部充满争议的文学史:什么‘旁观者清’,什么‘清远古韵’,没有经典文本和大师级作家的香港诗歌,值得写‘史’吗?现在写‘史’的条件成熟了吗?”这里所说的“挑战”和“争议”,不仅是指评者与批评者需要展开对话,而且是指内地学者与香港本土学者由于观点分歧而引发的碰撞。可以预期,这部能带来“骂名”的新诗史,会在交流、论争中使古著进一步完善和科学化。已有人认为,“南来诗人”的概念不科学,像不少南来作家到香港已住满整整30年乃至40年,还不能算本地诗人吗?可古远清认为,判断一位诗人的身份不是看他住了多长时间,而是看他写的作品是否具有本土意识和乡土色彩,而在这方面,许多南来诗人与也斯们明显不同。经历复杂,很难以“本土”、“南来”、“外来”加以区分的戴天则属另类,古远清把戴天当作本土诗人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评论家和作家一样,最怕重复自己。复制自我,写作没有变化,就意味着理论生命的枯萎。原地踏步的评论家,也可能是好评论家,也会有自己的读者群,但毕竟容易引发他人的审美疲劳。有个性的评论家,均追求突破自己。《香港当代新诗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比著者不久前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写得更精致,更有可读性。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它,均无法否认《香港当代新诗史》比《台湾当代新诗史》有新的起色。如该书没有像台湾青年诗评家杨宗翰批评《台湾当代新诗史》那样有“满溢出来的政治色彩”,而是以审美评论为主;在编排上一目了然,不似《台湾当代新诗史》那样令人眼花缭乱;在诗人归属上,也不存在太多的争议。但这种变化并不是脱胎换骨式的,而是具有延续性,如著者没有把香港当代新诗史处理成一部现代主义诗史,没有忽视弱势诗群的存在,仍让诗评家参与诗史的建构。本来,没有一位文学史家会轻易完成转型的。古远清至今还未成为先锋型的文学史家,便是最好的说明。
    人们均期望香港人自己写香港文学史,可香港艺术发展局曾悬赏三百万元请港人编写,重赏之下竟没有勇夫,至今连写史的一点踪影都没有。既然香港学界把文学史的诠释权拱手让给别人,外地学者便当仁不让写了起来。内地人写香港文学史,正在于以第三者立场看待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能超越圈子局限对不同派别的作家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当然,任何文学史都是选择性的,都会打上著者的烙印,都不可能完全做到超然中立,比如古远清对某些南来诗人的评价就有拔高之处,好在从整体上不影响该书包容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
    作为一部体例完整、内容翔实的著作,《香港当代新诗史》另一特点是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这是联结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管道,又是希望了解香港文学尤其是香港新诗必备的一部参考书。书中关于难民文学、美元文化、南来诗人、香港诗人文化身份等内容的论述,为学习、掌握香港文学常识迈入香港文学门坎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方便。以往对美元文化一类香港文学关键词的诠释,多半是高头讲章,初学者只好望而却步,而《香港当代新诗史》不同,它在探香港新诗历史之幽微的同时,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便于钟情香港文学的读者学习和阅读,能以最便捷的方式对香港文学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香港新诗是香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香港文学史及其分类史的撰写,多局限于小说方面,很少人做新诗发展脉络的梳理工作,专题论文也鲜见,专著则一直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重视香港新诗历史文献的整理,从文本中挖掘出“香港新诗版图的焦虑”诸问题的《香港当代新诗史》,一定会推动香港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原载:《文艺报》2009-02-10
    
    原载:《文艺报》2009-02-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