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她永远都是那株诗意的木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星 参加讨论

    去年的金秋时节,一个偶然的机会,与舒婷不期而遇。
    “如果我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几乎是条件反射,见到她,诗句便脱口而出,舒婷的名字是和这首《致橡树》连在一起的,早已成了她的别名。
    因为是在熟悉的朋友圈子里,舒婷很随意,没有丝毫陌生感。但是她不接受采访,刚开始还答应可以任由我写对她的“印象记”,后来不知为什么又变卦了。临别前的那天早上,她甚至对我说,她昨夜梦见我还是写她了,劝我一定要放弃这个计划。见她一脸诚恳的样子,我妥协了。
    在当天与文学爱好者的座谈会上,当有人问她关于诗人自杀这个话题时,她开口就说:“我很抱歉,因为我到现在都还没有自杀……”全场立刻一片笑声。原以为,舒婷是安静的,矜持的,诗意的。没想到,她还如此幽默。与朋友在一起时,她活泼、直率,甚至调皮。
    从来没有想到,女人的可爱,并不因为青春的丧失、年华的老去而顿消。相反,很少有女人如舒婷,和她在一起会让人忘掉年龄,忘掉相貌,感受的只有诗情,即使活到80岁,舒婷仍然是那株诗意盎然的木棉!
    她是一位心思纤巧,敏感异常的女子。在餐桌上的言来语往中,她不用察言观色,即能洞察别人内心,放言大胆,调侃与直觉脱口而出,笑声中不得不叹服她过人的才思!
    “自己是一个漩涡,还制造无数漩涡,谁也不明白她的魔法……聆听时不知是真是假,回味里莫辨是甜是辣……”这是舒婷1977年所写的《自画像》里的诗句,也是我当年非常喜欢的段落,如今得到了验证,30多年后的舒婷仍然是那个“任性的小林妖”。
    回望我们的少女时代,舒婷的诗是我们那时爱情的标尺。如今见到这位诗中的女子,感觉在她瘦削的身体里,真的“藏有一个重洋”,30年前是情感,30年后是人生。
    “我情感的三角梅啊/你宁可生生灭灭/回到你风风雨雨的山坡/不要在花瓶上摇曳……然而,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经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纪录/我没有权利休息/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
    既然你已经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纪录,你便没有权利拒绝采访,拒绝写你!
    舒婷平生遇到最尴尬的事,就是几乎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说是读着她的诗长大的,甚至一些年长于她很多岁的老者也这样说。还有一些官员,也会张嘴背上几句《致橡树》中的诗句。舒婷的诗成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地标和旋律,几乎所有的人,都曾经从它的身旁走过。但是谁会想到,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以诗歌为生命的女子,诗歌给她带来的并非诗情画意,而是异常的沉重和压抑。从1981年发表《会唱歌的鸢尾花》之后,三年,舒婷完全沉默。
    是的,为一句话而沉默,为“不背叛而沉默”,都需要“汲取一生的全部勇气”。有时候需要的是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追求艺术、追求正常生活权利(也包括爱情)的勇气,而有时候则是需要纯洁自己、蔑视权威,荣辱毁誉之下为忠诚而“自甘寂寞”的勇气——这是1984年,舒婷再次拿起笔写出《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中的句子。
    也许,在许多人的概念中,写诗是一种奢侈的优雅,是寂寞的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而消磨出的句子,是女士们顾影自怜时低吟的心曲……
    在舒婷那个时代,上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中国大地正处在黑白胶着的“灰色”时期,正处在“文革”疯狂之后,一部分人惊魂未定,或在黑暗中摸索企盼,一部分人已经掀开了改革开放大幕的一角,抢占制高点,争睹朦胧中的第一缕曙光。
    冬天的坚冰虽已松动却还未融化,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却依然寒冷。风,撕扯着干裸的树枝,嫩嫩的绿芽就在午夜时分,在风的撕扯中一点点露头了……
    看着今日舒婷娇弱的身影,不时优雅地摇着纸扇,却不知她那柔软的双手也曾在农村抡过锄头,在建筑工地干过泥水匠和炉前工。听老师傅述说生计的艰难,和粗鲁的青工开玩笑,在汗水溅下嗞嗞响的水泥预制场上操过铁锨,撑过震动器……
    她深知,任何最微小的成功,都包含着最大的努力和积累。所以她才能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出这样的句子:“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头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难明白,为什么那时候,个人的情感不能由个人说了算?个人的命运更不能由个人掌握。那时的诗人,所经历的不是浪漫,是磨难;所承担的不仅是责任,也是使命;深入人心的不仅仅是诗句,而是一个时代的心灵共鸣……
    这便是舒婷的意义。在时代的丛林中,她永远都是那株令人难忘的美丽木棉!
    原载:天津日报2011年03月17日
    
    原载:天津日报2011年03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