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美女情怀 ——介绍几位马来西亚女作家及其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先瑞 参加讨论

    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的会长戴小华曾有一段话说:“数十年来,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不仅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从事写作的女作家更是壮大繁盛,尤如绮霞丽天,已不只辉映半壁而已。”我同意她的这种说法。我认为,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数东南亚华人作家势力比较大,而且也成就斐然。而在东南亚,又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作家比较突出。在马来西亚华人作家中,就有着一批十分活跃的女作家,以自己的作品,给华人创作增添着光彩。我与她们中的部分人及其作品有所接触,常常为她们在海外多年仍然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感动,对她们孜孜不倦的投入写作的精神感到很佩服。而且对于她们来说,民间那句“丑女有才”的俗话,是不适用的。她们都是那么靓丽、那么婀娜多姿、那么光彩照人!看到她们时,我常不自禁地想起国内一些“吃青春饭”的女孩,相比之下,那些女孩子是多么浅薄又多么可怜。因此,说这些女作家们是美女、有才华,这都还只是浅层次上的东西,最让人佩服的,是她们作为女性的自强和自尊。
    一、深情看世界——戴小华和她的散文集《永结无情游》
    如果只看她高高的个子,健美的身材,漂亮的脸庞,和恰如其分的修饰,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她是一个年近半百的有名气的女作家。她写有大量的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和戏剧,结集成书的已有十几本,她的作品多次获奖,有的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出版。她就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的副会长戴小华。
    戴小华的家庭很富有,她可以什么事也不干。可是她不愿意当无所事事的太太,而毅然投身于她所爱好的文学事业,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现在她不但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担任总会长,而且还在国际性的文学组织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任会长,在国内外的一些文学活动中常有她活跃的身影。
    与她接触,你可以分明地感受到她作为女性的自尊和自立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许多地方都会体现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我们一起开会讨论散文创作时,一个男同胞谈到“小女人散文”,在座的许多人都同意他的发言,戴小华却说她不同意——原来她不同意的是“小女人”这种提法。她认为这种提法包含着一种男性的“大男子主义”意识,有一种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斥的意味。她说:“有的女作家写作的题材琐屑、内容局限于一点小悲欢、小哀乐,就叫小女人散文,那么,男作家写的散文里面难道就没有‘小男子散文’吗?”其实,文学研究的圈子里还有所谓“太太散文”、“痞子散文”等说法,其中“痞子散文”就明显是针对一些男性作者而言的,所以“小女人散文”的说法不一定是性别歧视。然而戴小华并不因此而放弃她维护女性的立场,她笑道:“既是男女作家都有这种不怎么样的散文,那为什么不叫‘小男女散文’呢?”
    戴小华的祖籍是河北沧州,她多次回到故乡,到过神州大地的许多地方,写了许多游记散文,我读过她的《深情看世界》一书和许多单篇(这些单篇后来收在她的《戴小华中国行》一书里),我感到文章中都散发着她对故国的眷恋,对中华文化和文明的热爱,以及她“要发挥铁狮子的精神,延续中华文化的承传于海外”的用心。当然,作为一位眼界开阔的女作家,她的游记散文中更有不少的篇幅是写她在世界各国的游历,她赠给我的新作《永结无情游》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本书记录了她在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及在中东、南亚、东南亚和马来西亚本土各地的游历及感受。各地的风情和美景当然是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又不仅仅是这些,文中还有她对各个地方各种事物的感想和议论。在南非,她慨叹于贫富的悬殊和种族隔离政策所造成的恶果,期盼着将来的不可预计的发展和变化。在埃及,她思考着古老又辉煌的文明为什么会停滞和衰落?在日本,她就茶道对参禅和美学的问题发表议论。在巴黎,她盛赞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品味……在世界各地,她都是一边考察着当地自然的和人文的景观,一边探求着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及问题。她从观光点小贩的歇斯底里的售卖行径洞察到旅游点“世外桃源”的假象;她为人类自身之间的残杀所导致的古老文明的毁灭而痛心;她为人类操纵的动物之间厮杀流血的生死搏斗而激愤,她慨叹人造的一切是那么脆弱与短暂,赞美山川湖泊、大漠荒原和汩汩长流的江河才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她沉思人类最伟大的不朽,乃是精神性的创造成果。当然她的文章也不乏轻松,像她逃避土耳其浴的一节,就令人忍俊不禁,发出会心的一笑……内容丰富多彩,文化色彩浓重,记述生动细致,议论恰如其分,以及透过这些所流露出来的满纸深情,使戴小华的这些记游的散文,别有一种引人的魅力。戴小华曾说,她是把旅游作为“对身心省炼的一种功课”而自觉地追求的,她认为生活是一个比教科书更宽阔渊博的知识的世界,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我们从她的著作可以看到的确如此。她的旅行,不是贵妇闲得无聊才出去的走一走,也不是一般人无目的地游游山玩玩水,而是充满着求知、探索和思考。“道是无情却有情”,戴小华的无情游,其实倾注了她对世界、对人类的无限深情。
    二、多情湘女恋乡情——翠园和她的思乡散文
    彭士辚——看这个名字,你一定以为这是一个男人。其实却是一个美丽多情的湘女,她的笔名叫做:翠园。
    翠园钟情文学,喜欢绘画、音乐、书法,也喜欢园艺。她从小便熟读四书五经以及唐诗、宋词,是一个充满文学智慧的湖南才女。她有着湘女的典型性格:赤诚纯朴热烈火辣。她定居怡保,是学生们热爱的教师,又是勤奋有成的作家,她对艺术寄予了痴爱的童心,写作了许多受人欢迎的作品,因而担任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协吡叻州联委会的主席,被誉为马来西亚最杰出的华族妇女之一。
    她已在南洋生活了半个世纪,仍然深怀着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深情。她的多种散文集中都有她思念故乡的文章。她在《枫叶》、《却道天凉好个秋》及《乡愁与美食》等文中,都强烈地抒发了她思乡恋乡的感情。在怡保那个山城,气候凉爽时,便想到故乡长沙的秋天。水陆洲上吃桔子,爱晚亭中品香茗,云麓宫里眺望长沙城……种种往事,在在铭刻心头。其实,她不光是在凉快时才想念故乡,而是“时时有梦,梦见天心阁,梦见爱晚亭,梦见麓山寺,似乎梦梦皆真!”她对故乡的怀念,集中地表现在对爱晚亭的思念上:“至今仍令我魂牵梦绕的青枫峡,层层叠叠的枫叶绕着一座远近闻名的‘爱晚亭’。” “四周都是大片的枫林,枫叶到了秋天,经霜后叶变得赤红如火,大的如手掌般大,小的如一枚铜钱,远看近看无不美”。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故乡的美丽宜人,这是她记忆中的故乡,梦魂牵绕的故乡。除了故乡的美景,她还时时向往着故乡的鱼皮花生、“大红袍”、葱油粑粑、糖油粑粑、油炸臭豆腐,以及“徐长兴”的鸭子,“李合盛”的牛肉,“奇珍阁”湘菜馆的菜肴等等种种美味可口的食品,这些美食,也使她心中积淀了拂之不去的对故乡无比依恋的情愫。而位于长沙青石桥的她家的故居“藻园”,不但给她留下了种种难忘的记忆,而且造就了她对故乡、故人那种“生离远别”的凄楚心境。在《我的故乡恋》一文中她说:“要写我的故乡恋,即是要写一本厚厚的书也可能做得到。”我相信这一点,因为她的笔是那么健,她的情是那么深!我们在吉隆坡“大人餐厅”见面时,她一听说我是从湖南来的,眼睛都放亮了,马上拉我坐到她旁边去,用长沙话同我扯起谈来。同桌的人笑她,她却毫不见怪,兴奋地说:“好容易才见到一个长沙老乡,用长沙话来交谈,好高兴啊!听到长沙话,我心里就感到好舒服,好亲切!”她的长沙话还是那么娴熟,那么地道,我很理解她见到我时的高兴和喋喋不休。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当她回到怡保、我也到雪兰莪去了之后,她竟还会打长途电话来给我,说是要同我讲长沙话,叙故园情!她不仅钟情于乡音,而且很为自己是一个湘女而感到自豪。她专门写有《释湘女多情》的文章,抒发这种自豪感,并且说,这种湘女的多情,“其实这也是我们的光荣”,因为“我佛多情才渡众生”,“我倒希望人人能‘多情’,这世界才温暖!”
    三、描画人生的万花筒——朵拉和她的微型小说集《桃花》
    以前我以为给报纸写专栏的人,都是些老夫子,即使其中有年龄稍轻一点的,也都是某一方面的方家。却不料她——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竟也是报纸专栏的作者,她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多家报刊如新明日报、新明少年、星流日报、以及美国纽约世界日报副刊等报刊同时撰写专栏,有时一个星期便要为不同的报刊交几篇不同的稿子呢!这个少妇,就是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
    朵拉随身带着一个本子——这个本子,不是什么豪华本,而只是小学生抄生字用的那种25开的薄薄软抄本,她就用这个本子,时时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我们曾朝夕相处过一段日子,当我和其他人闲聊时,当我要休息睡觉时,当我们一道乘火车时,她都在抓紧时间写。我赞叹地说:“你这么努力呀?”她却真诚地说:“不努力不行呀,回去要交稿呢。”而且她还有一颗平常心:当我对她一周要写作并发表几篇稿子表示惊叹时,她却毫不在意地说,那都是一些小文章啦!而且她清醒地看到,那并不值得抬高下巴骄傲,她认为,“一跃升为专栏作家,提高见报率亮相风光一番,殊不知是被框死在里面为广大读者群提供娱乐,供人消闲之用而已。”正因为有这种清醒,所以她更勤奋努力,她从事专业写作的时间并不长,却已经出了小说集、微型小说集、散文集十余本,外加许多单篇。她的小说,尤其是微型小说,得过好多奖,如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全国小说比赛优秀奖,新加坡的亚细安扶轮社青年文学奖首奖,亚洲周刊短篇小说奖等。现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协吡叻州联委会理事。
    作为一个马来西亚的女作家,她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经常有作品发表,被台湾名作家林焕彰认为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而她仍然是以平常心对待,台湾有家出版社想给她出系列,一次推出10本!这正是有的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她却推辞说:“不行不行,我的创作还不是那么好,以后再出吧!”于是我对她便有点刮目相看了。仔细读她的作品,我觉得好像在摇动一个生活的万花筒,各色人等的各种心态及各种表现,在她的笔下竟是那么细致真切地显现了出来,而且这些东西平时我们是那样地不曾留意,被她一写,便历历在目前。就以她最近的著作《桃花》为例吧:因为想到穿裤子时是先进左脚还是先进右脚的问题而产生的庸人自扰,因为暗恋的男人死了太太而产生的自作多情,与已婚男人相爱的作茧自缚,夫妻之间作的“吵架试验”,互不忠贞的同床异梦,心怀鬼胎的婚外恋情,以及种种其它的人性的弱点——公司里男职员和女职员间的闲话及引起的种种负面影响,小城里过分得近乎干涉隐私的“热情”,“人一走茶就凉”的人情的硗薄,人们之间缺乏互助、互不信任甚至虚情假意……一个个故事,反映了人生的一种种存在,各种世态,让人们警醒。而且她往往在篇末揭出事实的真相,使之乖违常情与常理,与前文所写形成一个较大的跌宕,从中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反映人心之难测与人性之可哀。这种手法,让人们不能不惊叹于她的观察之细致和体验之独到。她的小小说,细细思索,极有内蕴。
    四、关注人们的选择——柏一和她的短篇小说集《红疯子》
    柏一娴静优雅,亭亭玉立,数年前我曾与她有过一次通信,但却从未见过面。九九年十一月在吉隆坡见到她时,只觉得眼睛一亮:哇,这么年轻漂亮啊!读了她的《红疯子》一书后,又感到心中一亮:哇,这么深刻沉稳啊!
    书中同名的小说写的是一个精神已近崩溃的疯子,而他的“疯”,又与他选择了能够使他“好运道就如日中天,一直冲上巅峰”的“多接近火,接近一切红色的东西”之人生道路,有着直接的关系。他选择了“近火”,涉足了“偏门行业”,于是钱越赚越多,“衣服越穿越时髦了,汽车越换越新款了”,可是心理却越来越不健康,老念叨着“火烧鸿运”,害怕被烧成落得个“例如死,或者疯”的可怕结局,因而忧心忡忡,直到精神分裂。诚然,这条路是他看了“命相”之后选定的,但相信迷信只是他外部的原因,他自身对金钱的追求却是根本的原因所在。其实,不管是因为迷信也好,不是因为迷信也好,这个叫张尤人的“红疯子”放纵心中的欲火,选择“偏门”邪道,因而必然要走向毁灭。他的这种选择后果是如此地令人不寒而栗,他的选择显然是大错特错的了!不过,要选择“保住精神生命”“平淡是福”却也并不容易,因为这正如“命相家”宇宙风所说的那样:“以清净的色调浇熄心中的欲火”,就会“穷困一世、平淡一生”。“红疯子”相信“命相”,然而“命相家”并没能指给他正确的发展的道路,最后,他只留下了凄厉的呻吟:“如果早知有今日的凄惨,我宁可不曾有过短暂的奢华啊!”
    正确的人生道路还得靠自己去把握——柏一用一个朴溯迷离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这一主旨,引我们无限的深思。
    以此作品名命名的短篇小说集内,除这一篇小说之外,还有几篇,从我们的阅读来看,基本上皆可以归纳出这同样的主旨。例如《我是空气清新剂》里的“我”——女生马尔乔,“是美女,也时才女”,本来应该是可以有灿烂的前景的,然而她不愿望“稳打稳扎”,只想“凭美色、手段,去攫取成果”,在一连换了七种工作、也可以说是在选择了七种途径之后,最终竟然选择了堕落,令人不胜叹惋!而《心环》中的郑如沁,选择了牺牲。她的选择,分明让我们看到她是继承了她的母亲——一个华人妇女传下的面对艰难困苦不甘沉沦的优良传统,虽然叫人赞叹和同情,却也免不了有几分酸辛。
    《一枝红烛泪凝香》的沈灵芝选择的是艰苦的跋涉之路,然而她跋涉得好辛苦,好压抑。最后的戏台失火烧毁了她在“海棠红戏班”唱头牌的幻想,也烧毁了她“当家花旦”的希望。所幸她终于拉开嗓大喊“救火”,既是救戏班免于遭火摧残,也是救自己于新的机会。《镜箱》里少不更事的女孩,她们其实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她们以为人生是那么容易,结果碰了个心灰意冷哭哭啼啼。以后她们会选择稳打稳扎的人生,还是选择取巧?我们只能祝愿她们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好……
    这样的主旨,证明了柏一是一个严肃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可贵的是,柏一不但写出了她笔下的这些人物所作的选择,而且写出了他们为什么会如此选择。例如张尤人在一个十分邋遢和复杂的环境里,看着丑陋的景象长大,初二即辍学,从小崇拜命理,从少年时起即郁郁不得志等等出身和经历;沈灵芝既受到父母热爱戏剧的影响,得到陈明昆马秋龙等父辈的关爱,又受到“本地姜不辣”这种偏见的压制,在不公平竞争中没有出头之日这样的处境等等。这样就加大了作品的容量,加深了作品的力度。另一方面,柏一又不是枯燥地写这些深刻的命题,而是有多样的写作手法。例如写“红疯子”用设置悬念,一层层解读人物的灵魂挣扎和心灵的惶惑、矛盾,一步步引读者深入人物内心,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一枝红烛泪凝香》用小标题分章节,将人物的故事从头道来,让读者了解人物回想行为的来龙去脉……
    一篇篇地读下去,我不由得叹息民生之多艰!同时也就慨叹于作者柏一对多艰之民生的观察、把握和反映,竟是如此之深切,令人佩服。我喜欢柏一,也喜欢她的书。她的书向人们宣告她的胸怀:关心普通人的人生,为百姓奉献一片关爱,盼望人们都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一路走好!
    五、大山脚下的豆蔻——叶蕾和她的散文集《像风的记忆》
    叶蕾清秀爽朗,善良热情,一见面就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清脆的嗓音同你絮絮叨叨无话不谈,而且她时时都在准备帮助人,使你感到她的热情是炙手可热的。她人长得秀丽,唱歌也唱得很好,同她相处,真是很愉快。在槟城的大山脚下,她送我她的散文集《像风的记忆》。读着这本书,我好像看到了小时侯的她——“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娉娉婷婷的她。而通过她和她的生活,又能感受到六七十年代海外华人的生活,窥探到边城小镇上豆蔻少女的情怀,从而加深了对华裔马来西亚公民的了解和认识。
    记得冰心老人年轻时在一首诗中曾抒发过这样的慨叹:人们往往只惊慕花儿现时的明艳,而忘了她的芽儿当初的奋斗。现在有的人就是这样,人们往往只注意了海外华人们现时丰衣足食的小康,而忽略了他们也曾经历的困苦和贫穷,忽略了他们曾经历过而且现在仍然进行着的艰苦的奋斗。叶蕾《像风的记忆》中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给我们描述了六、七十年代里侨居海外的华人们生活的清苦,节俭和辛劳。因为生活开支捉襟见肘而延误了疾病的治疗,孩子考获甲等成绩而不能升学,甚至只上了小学便失学,平时也没有零用钱,在看酬神戏时得到五分钱零花钱,舍不得一下子用掉,只好买腌果皮吃……住的是没有冷气机的梓板屋,吃的是每天三餐的大锅粥大锅饭,家家户户必备的交通工具是脚踏车,贫乏的文化享受是到庙里去看酬神戏……这不一定是过去最贫困的生活,但却是过去确实曾经历过的贫困的生活。
    《像风的记忆》写的虽然是孩提时代的感受,但也分明让人看到人们辛勤的劳动。父亲的由苦工做到书记,再由书记做到老板,直到七十多了仍然辛劳如往昔的生涯,固然是代表了上一辈人的奋斗,就是作者本人,小小年纪就担负了种种家务事情,一边上学一边帮母亲做家务,择菜呀,抹房间的地板呀,带妹妹呀,还要早起煮粥:“天色微亮便被母亲唤醒”,“用木柴起灶炊煮”,“我一边等着粥水开了,一边伏在桌上睡觉,好多次被锅里的粥水开了向上冒起,盖子掉落,平平彭彭的声音,把我惊醒过来。”正是在这样困苦和辛劳的基础上,出海谋生的华人们才渐渐走向了富裕。
    作为一个生活在乡镇的豆蔻少女,作者小时有许多爱好和向往:喜欢唱歌,喜欢看戏,喜欢吃零食,喜欢听哥哥讲故事,喜欢去到住在槟城的啊姨家里,向往姨父开车载去植物园兜风,向往自己有一辆女装的脚踏车,向往能继续上学念书,她有着少女的惊恐和快乐,如对传说中香蕉树女鬼的恐惧,对体罚的藤条的心寒,对“神水”没有煮沸的担心,甚至还有她少不更事而出的“心香一瓣”的洋相,也曾因偷偷跑去神庙看戏班而挨妈妈打……但她体贴父母,友爱弟妹,懂事负责,对交给她做的一些事情,没有偷懒和推诿,而是负有一种责任感和觉得光荣的快乐。这种情怀,也是不容易的。书中种种像风的回忆,记录了历历往事和少女情怀,写的都是个人的记忆,是极私人化的东西,然而它既呈现出作者少时的生涯,也折射出那一段时期里一代人的生活情状。在二十世纪中,随着现代化、都市化的进程,人们的观念和情感都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但是在海外华人中间,因了对先祖的尊崇和对故乡的依恋,而保留了较多的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道德传承,并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在乡间,这种传承表现得要更加明显一些。对老人孝顺,对亲情的重视,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团圆的向往,在《像风的记忆》中,比比皆是。捐龙袍,求签,神诞演戏,结婚宴客,元宵节吃“武武喳喳”,海堤的掷柑许愿,还有六月搓汤圆的“半年圆”和冬至的磨米搓汤圆,以及用锤石祝愿孩子如石舂般勇敢和健壮……当然人们也向往现代的文明,向往更高层次的发展,书中种种记述和作者所吐露的情怀,就正表现了当时社会这种既有变化也有不变的情形。有着相似经验的我们,读之可以好像走进了作者的生活,看到了这种种情形。《如风的记忆》中都是些点滴的记忆,往事的流淌,心灵的思絮,信笔而书,有话长一点,无话短一点,使本书显得坦诚和质朴,有一种交谈似的亲切。好像是大家在一起聊天时,她向你不经意地,然而也不乏思考地,结合着同今天相关的一些情形,唠着童年的往事。虽然有些文章是写的成年后的事情,但叶蕾那颗充满童真的女儿心,使我们看到了第二代的海外华人们孩提的世界。
    上述几位女作家还不是马来西亚女作家的全部,所涉及的作品也不是她们的全部创作。但是即从这几部作品来看,这几位女作家有以下几个相同的特点:
    一、充满丰富的感情。作为华人,她们的根都在中国,但是她们长期生活在马来西亚,有的甚至从出生起就生活在那里,对马来西亚已经有了认同感和深厚的依恋,她们热爱中华,也热爱大马,这种情形使她们的感情比一般人更丰富,更博大一些,因此读她们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她们胸怀的浓浓的爱心和情意。
    二、感情超出了自我,表现为对群体、对人类的关怀。如果看看她们的全部创作,这个特点就会更加突出,但即使只看这里谈及的几个作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她们对社会、对他人、对女性问题的关心。拿她们的创作与我们文坛上曾经风行一时的一部分女性的创作(包括小说与散文)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所抒写的不是局限于个人身边的琐事和一己的小欢乐和小悲愁,即使是写得很个人化的东西,也折射出了海外华人的生态和心态。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大陆一度火爆的“小女人”创作,应该有所反思。
    三、有思索,有爱憎,又有文采。读之像嚼橄榄,津津有味。
    总而言之,这些女人的为人与为文,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地方——这也就是我写这篇文章介绍她们的缘由。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0.4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