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没有金子的《金山》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安意如 参加讨论

    心中有光不舍熄灭,拈花一笑间,有言说不得,别无他路传递——虽然不立文字,却只能通过文字,谨慎传达。
    通常以为重大的未必重大,以为细渺的未必细渺。序言里,张翎阐述了创作的起源。“有几块墓碑上尚存留着边角残缺的照片,是一张张被南中国的太阳磨砺得黧黑粗糙的脸,高颧骨,深眼窝,看不出悲喜,也看不出年龄。年龄是推算出来的。墓碑上的日期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他们死的时候都还年轻。我突然明白了,他们是被近代史教科书称为先侨,猪仔华工,或苦力的那群人。”
    整个孕育过程缓慢,艰辛——前后延续了很多年,跟快产快销的著作不一样。这个过程不止是《金山》的创作,还兼述了张翎1986年留学加拿大,生活至今的经历。我深信是这些年的经历和感受累积起来,化作一道坚实的桥梁。她与他们有共鸣,她才能走入他们的世界里去,虚构出曾经的真实。
    我喜欢着意不着力的语调,很淡,很内敛,哪怕曾经是趟过一条血路,而今说起,也只是云淡风清,这种手笔,经过事的人方写得出。
    真正漂泊过的人才知漂泊是不浪漫的,辛苦得叫人恨不能背人时呕出一斗血来,真正经历过辛苦的人却不欲多言。因为深入骨髓的疲惫无力早已叫人丧失了倾诉的欲望。就像方得法,身在金山摸爬滚打,豁出命去万般辛苦,回到乡里却要做出排场来,万不能叫人小看。在妻子面前,六指也是一样。这时候,个人的自尊,自我实现之心,早超越了物质。
    张狂却质朴的项羽说过,富贵不还乡,犹锦衣夜行耳,人皆知项羽坏事是坏在他的乡土观念上。他不够格局,可他说出了盘踞在中国人心头多年的观念,至今仍左右人生道路的理念:光宗耀祖,衣锦荣归。至少在过去,多少出外揾生活的人是靠着这个念想熬日熬夜,生不如死的苟活着——诚然是无私的自我牺牲主义,又是卑微的,不乏功利驱使。
    所以我是倾服张翎的,在秘而不宣的历史面前,她以深长的耐心寻觅真相,不被蒙蔽,不动声色劈出了一条秘道。身在海外,非汉语的语言环境,并没有阻碍她对故土文化的认知,她书一个对家国有爱的人,依然准确把住了国人的心脉,写出了故土乡思。通过几个人,一个家族,写出了生命之轻,之重。她并没有刻意指向剥离了汉语环境而导致的疼痛感,文化疏离已经不是她要宣泄的情感主题,她在意的是,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的每一次主动或被动的磨砺,融合——写出了历史感,博大而苍凉。不再拘泥于个人情感,抛弃了某个群体自以为是的情绪。这立意的本身就是极大的提升进步。
    心怀悲悯所以慎重。因真诚且深具技巧,写出一部厚重的、史诗性质的作品,描写一个牵连五代人,跨越国界,牵涉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投射出华人的奋斗史,绝非千辛万苦,风流云散几个字可以概括。
    方得法和六指,相顾相亲不能相守。这一生隔海相望,聚少离多,造化弄人,不能践的金山之约。他和她的命运平行交融,密不可分。生离死别,人生至乐至哀,每一样都如期而至。他所在他乡所承受的一切苦难,她在故土一分不差领受。直至死亡,让他们魂归一处。多少凄惶,多少坚忍。一生的希望都败给了时间。
    衣锦还乡是难的,展露在众人面前富丽,如露水一夜即干,每一分的繁华都暗藏着崩溃。耻辱,艰辛,不为人知的苦楚侵蚀了血骨。借由一部小说去重温历史,再现先人的命运,形如探穴,寻宝,小说里方家的第五代艾米借由一次回乡之旅填补了内心的缺失,这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先人的馈赠。至于我们,又能因金山中寻回多少旧梦,因人而异,不得而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09-08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09-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