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马华文学的生与变——第三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树福 参加讨论

    自现代文体形成以来,马来西亚文学的本质特征乃是如何建构马来西亚国家形象和叙述马来西亚的民族性,而马来西亚文学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也正是立足于民族性视野和诉求,透视马来西亚的社会变革问题而不断调整叙事策略。作为马来西亚文学的组成部分,马华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到马来西亚民族性和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并由此具有了区别于其他海外地区的华人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特质与品性。
    近日,以“家园意识与文学流变”为主题的第三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由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新纪元学院中文系、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联合中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联合举办,宗旨是推广马华文学的阅读和学术研究、扩大马华文学研究的队伍和研究视野,增进马华文学研究者与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中方代表华中师大胡亚敏教授在致辞中说,在“五四”新文学影响下产生的马华文学,既与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又是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马华作家在内的所有海外华人作家,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中华文化的光大者;东南亚华文文学是海外华人文学的重镇,而马华文学则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重要支撑。
    马华文学的多样与多元
    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的学理总结和总体指导,文学理论在马华文学研究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聂珍钊从马华文学的历史嬗变和现实发展出发,归纳出马华作家家园意识的三大要素:文学传统、身份确认和道德理想。其家园意识具体表现为三种伦理形态:即家园记忆、家园自觉和家园建构,这构成马华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的典型特征,是马华作家和整个华人社会的理想追求和伦理象征。林建国认为作为民族文学之一的马华文学,与作为国家文学的马来西亚文学之间,本质上有着宰制与抗争、遮蔽与彰显、拒斥与认同等张力关系,二者之间涉及到后殖民主义问题。
    作为马华文学的主要成就和主流体裁,小说创作在马华作者笔下呈现出多元文化特质和南洋风情,具有比较典型的流散文学特质,充盈着国族认同和身份确认的问题。潘碧华、金进和罗子毅以马华前辈作家方北方的小说创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试图在区域文学和国际文学的视野中厘清方北方的时代意义,确认其文学史地位;黄铁池、黄晖和刘淑贞从不同角度对黄锦树的小说予以学理分析;李贵仓和徐艺玮探究了黎紫书小说中展示的人性问题、赎罪意识和南洋特色;苏晖和张一鸣则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和文学伦理学理论深入解读马华作家温祥英的小说。
    作为时代风貌的文学想象和现实的艺术呈现,马华诗歌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与政治态势密不可分。陈大为以傅承得的《赶在风雨前夕》为个案,通过探究诗歌的思维结构钩沉诗人在政治和现实面前的社会良知之姿态;张光达以吕玉陶的《造谣者自辩书》为例,揭示当代马华政治诗学从文本政治到身份政治的转换;黄琦旺揭示了张景云、英培安和沙禽的诗歌中所反映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迄马华现代诗歌的现实生态,对诗人以象征、隐喻、反讽等技巧讽刺现实、批评政治给予热情的评价。
    作为马华文学的体裁和成就之一,散文写作虽然较之小说创作明显呈弱势状态,在马华文学史上有所遮蔽,但在作家的不懈努力下却展示出丰盈多姿的面貌。钟怡雯经由对抒情散文和散文评论的谱系查考和文本解读,从边界、结构和美学层次绘制出马华散文史画卷;苏燕婷、许通元、郑庭河分别将关注点投向都市面貌、饮食生活、宗教信仰等亚文化层面,展现了马华文学别样的南洋风情;潘碧丝和单宝顺则关注马华作家如何通过语言的本土化,而策略性地使作品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
    作为文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桥梁,报刊杂志在文学传播、文学发展和文学嬗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透视文学流变的重要标本。伍燕翎和张依萍分别以1969年至1975年间的《焦风》刊物和《椰子屋》杂志为审视个案,经由文学物质性形态的变更探讨了马华文学现代性的生成和源流。
    文学阐释的有限与流变
    会议围绕“家园意识与文学流变”的时代主题,对马华文学的民族特色、现代价值与身份认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诚如有论者所言:“在文化较量与优胜劣汰的历史过程中,对域外文化的憧憬与向往,对民族传统的怀念、舍弃、反思、批判与接受和选择,构成了由现代化价值观和民族性诉求的共存而形成的张力状态,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焦虑。”始于1919年10月初的马华新文学,迄今已近百年:在20世纪马华文学的发展早期,马华作家群体多系华人移民南洋,具有强烈的怀念中国大陆的情怀和原乡想象;马来西亚建国之后,马华作家积极参与到建国事业和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中,在创作中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去中国化、淡原乡化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彰显着原住民身份与民族化认同特质;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国家对华人群体的排斥、打压和规训,一些马华作家离开马来西亚,并在创作中体现出明显的认同危机与梦想找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马华文学从早期的移民文学到本土文学到世界文学组成部分,构成令人瞩目的文学群体。
    马华文学在当代马来西亚和南亚诸国的拒斥与遮蔽、边缘与彰显、民族化与去民族化、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等诸种不同情状,与马来西亚社会制度的变更、意识形式的嬗变和文化体制的调试有着天然的联系,由此成为感知马来西亚华人群体抗争、奋进、颓唐、认同等诸种心理态势和文化生态的重要标本;马华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复杂接受与多样解读、多元认知与话语实践,与百年中国的政治更迭、社会改制、文化变迁,与中国在全球化和世界化的发展、变迁和崛起紧密相连,成为透视中国百年以来社会变迁、话语裂变和谱系嬗变的域外切片。马华文学的话语实践经历了割裂母体性、解构崇高性、去意识形态化和诠释多样化的嬗变历程,呈现出面对市场新意识形态、商业经济浪潮和大众娱乐文化的悄然兴起,精英话语向大众美学渐次妥协的路径和诠释模式。
    原载:《文艺报》2010年09月2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9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