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壮怀常伴荒鸡舞——追念姚雪垠二三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丁声俊 参加讨论

    今年是姚雪垠诞辰100周年。姚老满头的银发和炯炯有神的目光,他的音容笑貌和直率真诚的性情,以及他倔强坚韧的品格至今都使我难以忘怀。每当我回忆起与姚老交往中的几件事,对姚老的崇敬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早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在家乡就听说河南邓县出了一个大作家姚雪垠。在我童年时代,姚老就成为鼓舞我奋发读书、追求向上的力量。第一次见到姚老,是在1974年7月,我趁着出差的机会,到汉口去看望姚老。虽然是首次见面,姚老却十分热情和亲切,他说:“见到小老乡,很高兴!”姚老很关心“窗外的世界”,他问长问短,问起家乡邓县和首都北京的情况,还问及我旅途中的见闻。我谈到社会秩序很乱,所经之处,经济状况很糟,市场供应匮乏。姚老听后,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对社会的现状痛心疾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处于精神压抑状态下的姚老,深感寂寞。他曾写过一首诗《寂寂》,“寂寂书斋”、“有愿多悲壮”、“豪情暗自燃”等诗句流露出他当时的心境。那时,对他而言,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慰藉就是收到茅盾和叶圣陶等人的信函。姚老曾赋七律一首《奉寄叶老圣陶》,他还特别给我讲解诗中的两句:“朴素文章秋水静,清新词句露珠园。”姚老说,叶老的文字极为干净,比作“秋水静”、“露珠园”十分贴切。姚老在谈到两位文学前辈时,他抛弃了一切忧虑,对茅公(盾)和叶老(圣陶)的深厚情谊与尊敬之情溢于言表,深深打动了我。那天晚上,武汉关的钟声响彻楚乡三镇,不远处江涛滚滚,声声不息,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不禁回想起姚老白日念给我他写的诗句:“壮怀常伴荒鸡舞,寒夜熟闻关上钟。”一位在逆境中艰难开拓中国历史小说先河的老人,是否还在含泪塑造他的历史人物?
    1975年12月,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姚老由武汉移居北京。他闭门谢客,专心创作。姚老把这种心境融入到他的《到京次日凌晨写此抒怀》一诗中:“快车高卧入京华,笔砚安排即是家。舞剑仍来残月外,挥戈惯趁夕阳斜。心游贝阕骊龙近,眼望珠峰雪路遐。任重只愁精力减,扬鞭少看上林花。”短短八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位老人攀登文学巅峰、策励自身与分秒必争的斗志和心声。
    姚老很关心国民经济的兴衰。1984年夏,河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粮食经济学会,并筹办会刊《河南粮食经济》。河南省粮食厅办公室的高适之先生通过我请姚老题词,我到姚老的家里索字,姚老欣然提笔,赋诗一首:“河南沃土,中华粮仓。五谷咸备,小麦为王。”这天,姚老兴致很高,与我谈起对粮食经济的看法,他说:“中国人口众多,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是足食强兵、治国之道。农业很重要,所以,我让我的几个孩子都学了农,并从事农业行当。”
    从1979年姚老搬到复兴门外大街木樨地公寓新居所之后,我看望他的机会就更多了。因为他知道我大学时学习的是外国文学,所以常常和我谈论创作问题。姚老博闻强识,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内容丰富多彩,并富有知识性和学术性。他给我讲治学、讲诗词、讲书法、讲他的创作。
    在我们的交往中,有多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至今难以忘怀。有一次,姚老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初,他辞去上海大夏大学副教育长兼文学院院长的职务,回到故乡河南,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姚老常说,一个作家必须运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素材写自己熟悉的风土人物。1953年,他调到中南作家协会(现湖北作家协会)后,深入到河南新乡通丰面粉厂体验生活,计划以这个面粉厂的历史变迁和三代工人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创作一部以内地民族工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定名《白杨树》。到1955年,姚老已写出二十多万字,然而却突然因故中断。姚老在悲愤中,把二十多万字的《白杨树》付之一炬,眼看着自己用心血凝成的结晶化为灰烬,伤痛之情可想而知!
    姚老还对我讲过他在创作《李自成》过程中的美学追求。他说,到北京修改《李自成》第二卷,困难很大。当时修改工作面临着两种抉择:一种是走坚持真理的艰难道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写一部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农民战争史;另一种是屈服于“四人帮”的淫威,把“儒法斗争”作为创作《李自成》的主线,把李自成塑造成为“反孔英雄”。姚老斩钉截铁地说:“一个作家没有骨气,没有灵魂,即使写出了作品,也只能是祸害读者的作品。要对人民和历史负责,只能选择前者。”他的这种坚定信念,还体现在这样的诗句里:“十年寂寞篷窗女,羞学江家时样妆。”姚老对我谈起的这两件事,直到今天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一位怀有崇高良知的老作家的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自1997年春后,姚老的身体渐不如从前,但是我每次去看望他时,依然能感受到他豪情不减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说,要把《李自成》再通改一遍,全书是一个整体,每卷独立成章。可惜,自此以后,姚老一病不起,每况愈下,我暗暗担心,他的创作计划恐怕无法实现了。
    1998年秋的一个晚上,我去看望姚老,恰遇袁宝华也来看望他,那晚的情景异常感人。姚老坐在沙发里,握着袁老的手,久久不放。他想说什么,但又说不出。此景此情,真是令人心酸!没有想到,这次看望姚老,竟成为永诀!时光如梭,姚老西去已十年有余。今年是他百年诞辰,缅怀这位在逆境中开拓,一生驰骋文坛,献身中国文学事业的中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内心对他的景仰之情更加浓厚。姚老不愧是一位具有高尚良知的作家,一位情怀磊落的“大家”!
    (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11日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