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讨暨陆贵山教授学术生涯五十周年并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国内14家高校、单位协办。全国政协、教育部领导和京内外高校、文化、宣传、研究机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专家和学者近百人与会。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学科建设、陆贵山的学术成就和特色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共识鲜明。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陆贵山具有很强的学科意识,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著的战略性贡献,堪称榜样与大旗。50年来,陆贵山坚持不懈并富有创造性地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启蒙教育方面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权威的教材,其多部学术专著已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基础性文献,以丰厚的学术成果显示学科的实力和威信,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和学术活动中言传身教,奖掖后学,造就了一支不断扩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队伍。在当代中国文艺学领域中,陆贵山是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在与会学者看来,陆贵山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马列文论研究、宏观文艺学建构和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批评三大方面。 陆贵山始终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造成巨大冲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绝于耳,坚持马克思主义被视为僵化和保守,高校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或被取消,或名存实亡。在这个乱花迷眼、信仰动摇的20世纪80年代初,陆贵山与同事举办马列文论讲习班,编写《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作为教材,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理论教师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填补了当时高校马列文论课程无教材的空白,经不断修订,已经成为国内高校马列文论课程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威性教材,并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为了使本科教材建设与研究生教材建设相配套,陆贵山还主编了《马列文论导读》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也成为国内许多高校马列文论课和文艺学基础教学的精品教材。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被教育部确定为研究生教材,并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陆贵山在长期的马列文论研究中,将经典文本阐析和教材体系建构相结合,把学术探讨和教材建设相融合,不断地将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吸纳到教材建设中,用丰厚的学术成果和积极的教学活动维护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提出并建构“宏观文艺学”体系,这是陆贵山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富于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与会学者指出,新时期以来,面对着种种西方思潮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面临严峻挑战的局面,陆贵山提出“宏观文艺学”的学术理念,主张文学的本质是多向度的、动态发展的系统本质,应从美学、史学和人学三大观点看待文学艺术,应从横向、纵向、流向、环向四个维度研究文艺生态学、文艺社会学、文艺人学、文艺美学、文艺文化学和文本学等六大文论学理系统,要从宏观视域研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脉的关系,探讨马学文论、西学文论和国学文论三大文论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西方现代文论的本土化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创立宏观文艺学,是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新建构,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 对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与批评,是陆贵山另一重大学术成就所在。与会学者充分肯定陆贵山通过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贯彻、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完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推动、促进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近30年中,陆贵山主持了多项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出版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等多部著作,发表了一大批文艺思潮方面的批评文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与会学者非常感佩陆贵山在文艺思潮的研究和批评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情怀,他对文化精神失落、道德规范滑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遭冷落甚至被奚落的现实奋起抗争,坚守真理,弘扬正义。这种学者的良知和勇气难能可贵,对引导文艺创作的进一步繁荣,推动历史的健康发展,促进当代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陆贵山的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特色,与会学者归纳为三点:一是“宏观、辩证、综合、创新”,这不仅是陆贵山的学术理念和学术追求,同时也是其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长期学术生涯中形成的最为鲜明、相当成熟的理论个性;二是学术方法具有教学与研究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兼容的特点;三是形成了“大格局、高境界、远视野”的学术风格。与会学者认为,陆贵山不愧为“我国文论界具有学术个性和特色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马列文论界坚定的、清醒的、充满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的领军人物之一”,“是我国当代马列文论研究的杰出代表,是一面亮丽的旗帜”。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26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2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