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晔的《孤独的天空》是反映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的纪实文学。当冯如像一只鹰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久久不去时,我在这部作品里感受到的是一种悲剧品格和悲剧品格所迸发出来的现实意义。这种悲剧品格和现实意义的交汇与熔铸,使得作品有了一种悲剧的力量和张力。这种力量和张力,就是对现实沉重的思考。 其实,从这本书的书名,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悲剧品格和所要寻找的悲剧力量。书名的“孤独”二字,已经让全书隐含了一种悲剧色彩。孤独是一种悲凉和凄楚,孤独也是一种忧患和忧思。通过郭晓晔略带忧郁的笔调,我们既看到了一个民间草根是怎样成为民族英雄的历练过程,又看到了一个草根英雄的天空是何等悲愤和孤独,看到了一个苦难民族的天空是何等悲愤和孤独。 悲剧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孤独的天空》里的主人公冯如的悲剧是一个草根英雄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英雄的悲剧。在贫穷而死气沉沉的国土上得不到温饱的冯如像千千万万的华人一样远去美国寻找生活和生机时,他的个人成长是悲剧性的,被洋人无端揪住辫子羞辱,被洋人无端抓进班房坐牢,被洋人烧毁房子和公司,都带有他成长的悲苦与孤独。但是让人感动的是,他从个人的悲苦与孤独中切身体会到的是民族的悲苦与孤独,因此他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立志要以实业报国、科技报国,潜心学习建造自己的飞机,矢志强大自己的国家。他终于满腔热血地带着自造的飞机回到祖国,一个民间的草根变成了民族的英雄,一个普通的百姓变成了民族的化身。郭晓晔在这部作品里完成了悲剧的第一种使命。 冯如在异国他乡的备受屈辱固然是他一个人的悲剧和孤独,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和孤独,这是郭晓晔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当华人无端被敲诈甚至被枪杀而无理可讲时,当排华政策成为美国政府的行为和指南时,当八国联军和西方列强任意瓜分中国时,当西方列强科技文明发展得轰轰烈烈而中国军阀却混战如火如荼时,冯如感受到的是一个国家的天空的阴霾。华人尊严的丧失,是由于中华民族的贫穷;华人颜面的扫地,是由于中华民族的落后。贫穷就会受辱,落后就会挨打,是作者贯穿全书的立场和观点,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悲凉和愤怒。特别是在看到军阀官僚都忙于混战,冯如空有报国之志和报国之才却只能偷偷试飞时,冯如和他的几个伙伴的孤独、凄凉与无助,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有百姓的孤独、凄凉和无助。冯如最终一个人飞上天空,却又坠毁大地、壮士断腕的情形,更是让人扼腕叹息,悲愤难已。冯如陨落的生命与折断的翅膀,让我们沉痛地发出很多追问,为什么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会落后挨打?为什么华夏子孙会在国内民不聊生、在国外没有尊严?为什么一个绝顶聪明且怀着满腔报国大志的优秀青年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情操的目的。在我们一遍遍的追问中,引发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思考,是我们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深切的忧患意识,是郭晓晔要在这部作品里完成的悲剧的第二种使命。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现实中找到跟历史相似的东西,可以吸取很多历史的教训,从而知耻而后勇,知命而发奋,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这就是《孤独的天空》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也是《孤独的天空》的悲剧品格带来的悲剧张力和力量。更重要的是这种悲剧品格和现实力量所凸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冯如和他志同道合的几个追随者矢志不移、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与顽强意志,彰显的是民族的意志与精神、未来与希望。 遗憾的是,《孤独的天空》还没有彻底放开来写,比如冯如等华人在国外的血泪经历和国内军阀混战所带来的苦难,都表现得不够,使得作品缺少了钻心刺骨的穿透力。但《孤独的天空》依然是空军题材和军旅文学的重要收获,其作品独特的历史价值,填补了我国报告文学的空白。 原载:《文艺报》2012年01月30日 原载:《文艺报》2012年01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